纳米这么小,肉眼无法察觉,进入人体内安全吗?
碳的同素异形体
是时候展示真正的纳米技术了!
在医疗防护方面,利用静电纺丝技术制造的纳米级直径聚合物细丝,具有滤材孔径小、纤维均一性好等特性,用这种材料制造的纳米口罩经过100次清洗还能保持99%以上的病毒过滤效果。这种材料还可以用于制造防护服、手套等医疗防护用品。纳米技术还应用在病毒检测方面。目前,新冠病毒的临床诊断主要依赖酶联免疫法、化学发光法以及纳米胶体金法。酶联免疫法和化学发光法都可以进行定量检测,但缺点是反应时间较长。纳米胶体金检测法是一种即时检测方法,与前两种检测方法相比,具有快速出具结果、检测场地不受限制以及对操作者专业性要求低等优点,更加适用于“后疫情时期”。在治疗方面,传统抗病毒药物稳定性较差、生物利用度低,且易导致耐药性,经纳米制剂技术改造后的抗病毒药物,能够有效提高药物稳定性、靶向性及生物利用度。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纳米抗病毒药物会在防疫抗疫工作中大显身手。
除了精准送药的“快递员”,未来,纳米机器人也可能进入人体,来给人们看病。它是能对纳米空间进行操作的“功能分子器件”集合形成的系统。这个“机器人”和通常的机器人形象有着很大差别。一根纳米棒、纳米管就可以是一个纳米机器人。
从“纳米内裤”到“纳米战甲”,纳米到底能干什么?
李红浪特别提到,5G滤波器项目于2020年12月底在位于广州市黄埔区、广州高新区的“中国纳米谷”投试产,实现了“当年报建、当年封顶、当年购买设备、当年通线运营”,刷新了“黄埔速度”,创新了国家战略性产业的产学研一体发展的“黄埔模式”。
此次全国总决赛在“云端”设赛场,比拼以“8+7”路演方式进行,即线上路演视频8分钟和答辩7分钟,参赛项目成绩现场公布。
◆ ◆ ◆
它有多小?1纳米是10的-9次方米。如果把直径为1纳米的小球放在乒乓球上,差不多就相当于是把一个乒乓球放在了地球上。
据介绍,此届大赛赛事秉承“政府引导、公益支持、市场机制”的模式,旨在发现和挖掘纳米产业领域高水平创新创业项目,促进社会资本对优秀参赛企业进行投资和支持,提升纳米产业链创新能力。
到目前为止,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是建立在分子间反应基础上的,人们吃的药物叫分子药物。而纳米药物则是单一分子聚集到一起形成一个颗粒,也可以叫颗粒药物。这个颗粒有一个表面,可以在表面装上很多不同的药物,然后可以控制它,让其一层一层地往外释放。
纳米科技在世界范围内受到重视,被视为引领科学技术发展、带动新的工业革命的重要学科。进入21世纪,全球主要经济体纷纷制定纳米科技相关发展规划,不断增加投入,推进纳米科技快速发展。我国一贯高度重视纳米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成为国际上推动纳米科技发展的主要力量之一。纳米科技已经广泛应用于我国的信息技术、人工智能、量子技术、新能源、新材料、化工催化与绿色制造、大健康与新医学、类脑科学、深海、深空等领域,成为驱动我国科学创新和产业变革的新引擎,对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改善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责编:韩阜业
提高生产生活质量
推荐读物:
刘宇飞、军报记者 邹维荣、韩阜业
对此,赵宇亮认为,科幻有一定科学依据但不是科学,它给人类带来天马行空的想法,能够成为技术变革的推动力之一。“在某种意义上来看,它有一定道理。比如,我们现在做的随时间变化的材料。”但是,从科幻到现实科技,还需要有很多的、基础的研究和技术的开发。
石墨烯上的纳米颗粒
小编会精心挑选留言
▌本文转自: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
纳米这么小,肉眼无法察觉,进入人体内,它安全吗?
2022年4月,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同意《粤港澳大湾区打造纳米产业创新高地建设方案》,这是大湾区打造的四个产业创新高地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颜德岳表示,希望粤港澳大湾区纳米产业创新高地搭建前沿科研平台,与发明人共同研发、制定产业化方案,在推动科技产业化的同时,更好地发挥科研职能。
中国之声、央视频携手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推出全媒体科普栏目——大师课堂《科学家讲科学》。20位院士名家畅谈热点事件,为公众科普答疑。本期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纳米科学中心主任赵宇亮与您一同进入神奇的纳米世界。
“当它大规模使用的时候,人们可能就不再拿它当作噱头。”赵宇亮相信,纳米技术一定会改善,也正在改变我们的生活,尤其是,当人类跨入智能社会,纳米技术应该是无处不在的。
有人可能觉得,纳米有什么稀奇的,自己早就穿上了“纳米内裤”,垫上了“纳米鞋垫”。曾经,一些不良商家想蹭“纳米”热度,将其作为营销噱头,出现了很多名字带“纳米”二字,却和纳米毫无关系的商品,甚至有消费者因此认为纳米科技就是骗局。
纳米科技听起来遥不可及,但事实上它离我们并不遥远。生活中的化妆品、涂料、材料甚至食品,都可能是应用了纳米技术的产物。科学家们告诉我们,以往看似“不接地气”的纳米科技已经悄然进入寻常百姓的生活,渗透到了人们的衣、食、住、行等各领域。
赵宇亮指出,大约二十年前,出现了五花八门的纳米产品,但是其实那时纳米技术尚未大规模应用。如今,纳米技术真的已经应用到很多方面、很多产品中,“纳米”二字反倒不再被用来标榜自己。
纳米科技在原子、分子尺度上,研究物质的特性和相互作用,对物质进行精确加工和原子制造,能够对生命健康和疾病过程进行精准调控。
除了精准送药的“快递员”,未来,纳米机器人也可能进入人体,来给人们看病。它是能对纳米空间进行操作的“功能分子器件”集合形成的系统。这个“机器人”和通常的机器人形象有着很大差别。一根纳米棒、纳米管就可以是一个纳米机器人。
看不见的纳米世界安全吗?
目前,全世界有60多个国家专门成立了国家层面的纳米研究计划,我国也不例外。我国纳米科技研究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赵宇亮认为:“目前,在纳米科技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领域,中国是全球最活跃也是最有影响力的国家之一。”
人们常用“秋毫之末”来形容极微小的东西,但在纳米科学家眼里,“秋毫之末”压根儿算不上微小。近日,在第七届中国国际纳米科学技术会议现场,记者领略了中国纳米科技所带来的震撼。纳米科技究竟是什么?纳米科技给人们生活带来了哪些改变?中国纳米科技发展现状如何?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一同走进仅有一根头发丝直径六万分之一大小的“纳米世界”。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与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共同在第七届中国国际纳米科学技术会议上发布了《纳米研究前沿分析报告》,遴选出纳米科学的41个热点前沿和37个新兴前沿,涉及众多领域。该研究院院长潘教峰说:“我们相信,纳米科技正在深入到科技与社会的变革领域,中国在世界竞争格局中逐渐占据优势地位,并具有改变未来发展秩序的潜力。”
现在,中国贡献了全球超过三分之一的SCI纳米科学论文,几乎是美国的两倍,而其他多数国家的SCI纳米科学论文全球占比,不是增长平缓,就是缓慢下滑。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在第七届中国国际纳米科学技术会议开幕式致辞时说:“经过近30年的发展,中国科学家在纳米科技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科研成果,纳米科技研究的整体实力已走在世界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