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战争,是新中国的立国之战,这是毫无疑问的。毕竟,新中国以百年受欺侮的弱国穷国农业国,打败了当时世界上最富裕最强大的工业国超级大国,惊呆了全世界。
毫无疑问,1950年中美之间的差距是非常巨大的。
难以想象,在这样的环境下,战士们还要拿起枪守卫阵地。身体、心理上的极大考验绝不是说说而已,但战士们做到了,一次又一次挑战自己身体的极限,忍受住了如此恶劣的环境,赢得了这场战争。15军军长秦基伟也表达了在坑道斗争中,战士们展现的意志和信念是最好的盾牌。
他们做出了一个令人震撼的举动:双目失明的王合良背起失去双腿的薛志高,向敌人发起最后的冲锋!
由于这次的阵型完成适配的时间短,导致原本应该在四分钟后到达的轰炸机战队提前到达了跟歼击机碰头的地点,这短短的四分钟就给了美军带来了机会。
随着谈判的不了了之。为了打击美军的士气,志愿军准备对大和岛跟小和岛发起进攻,这次的登陆行动淘宝网志愿军方面出动了陆空两军联合作战。这是我国志愿军展开的,首次对美军的轰炸行动,而这次的任务目标是收复这两个岛屿。
就在志愿军攻击云山,定州地区的同时,113师正在山区中艰难前行。为了防止敌人的侦察机发现,部队在前进过程中不能使用任何照明工具,只能凭借月光来辨认道路,这给行军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此时的113师已经连续战斗超过四十八小时,有的战士为了喘口气,不得不靠在树木上休息一下。经过九个小时的行军后,113师的前锋已经脱离山区,进入到平原地带。
美军向南撤退的战略要地,就在下碣隅,这里也是对于美军来说决定不能落入他手的地方。除了陆军1师的坐镇,29日,美军还派遣了1000多人和100多辆战车的部队,试图援助下碣隅,保住这个重要关卡。志愿军连续打退了美军8次的猛烈进攻,大大减缓了这支部队的速度、削弱了其援军的力量。最终这支部队,只有三成的兵力,成功地抵达下碣隅里。
11月24日,联合国军经过十八天的侦查,终于确信志愿军处于溃退的边缘,只需要一次成功的进攻就能彻底结束战争。于是在二十四日当天,联合国军向北方发起总攻,但联合国军不知道的是,就在他们开始组织进攻的同时,志愿军的主力已经做好攻击准备,只等指挥部一声令下。
187师在雪马里把英29旅格罗斯特营和配属的皇家炮兵第70连、170迫击炮连C排和部分坦克分队共1000余人团团包围,总攻发起后,英军抛弃重装备开始突围,依然被打回。时任联合国军司令官李奇微惊慌失措兵分两路前来救援,均被阻击无法前进。最终,英军29旅的皇家陆军双徽营被全部歼灭!
美军的指挥被炮火覆盖,在完全没有跳伞可能的情况下,这名只有二十多岁的战士跟自己战机坠入了海中,永远地留在了大海上。
参战的泰国军队
上甘岭战役中国赢了,也赢得了国际社会对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认可。世界逐渐认识到中国已经不再是那个任人蹂躏的国家了,中国人民的面貌已经焕然一新。在50年前,甲午战争,中国输了,输得很惨。而50年后,朝鲜战争,中国赢了,向全世界证明了自己。
尽管31团实力强硬,但是还是在12月2日的时候被我军歼灭,团长麦克莱恩上校也在战斗刚开始没多久的时候被我军击毙。他们的团旗也被我军缴获,当时我军炊事员想要找块好布蒸馒头,毕竟打了胜仗想让大家吃点好的。一个班长说他从美军那里拿了一块包袱布挺大的,足够蒸馒头用。但当“包袱布”拿出来的时候,营长才发现不对劲,让翻译看了看发现是军旗,所以把军旗上缴了。
柳谭里,驻扎的是美军的主力兵,兵力比战前预计的要多出整整一倍,而新兴里地区驻扎的美军又是赫赫有名的“北极熊团”。此时志愿军和美军兵力对比上,是4:1的优势,但由于入朝仓促、隐蔽性导致后勤供给受限、以及极度寒冷的环境所带来的饥寒交加,导致志愿军人数大量减少,再加上装备硬实力根本比不过美军,所以虽然伏击策略和突袭暂时占领优势,但战斗很快就进入了僵局。
第一次战役,从1950年10月25日开始,至11月5日结束,共12天。这次作战的特点是,敌我双方在运动中由遭遇进入交战。我之基本意图为稳定局势,站住脚跟,掩护朝鲜人民军北撤整顿,为尔后作战创造条件。志愿军参战部队共6个军18个师,敌方参战部队为4个军10个师另1个旅1个团。敌我兵力为1∶1.2(敌海空军未计在内)。10月19日,志愿军在紧急情况下入朝,原准备抢占龟城、泰川、球场洞、德川、宁远、五老里一线,组织防御。后因敌人已越过志愿军预定组织防御的地区,并继续分兵冒进,志愿军即采取了在运动中歼敌的作战方针,利用敌未估计到志愿军参战这一战略上的突然性和敌分兵冒进的弱点,以一部兵力(第42军之第125师)于东线黄草岭地区进行防御,阻敌前进。同时集中主力(第38、第39、第40军、第50、第66军和第42军之第125师)于西线之宣川、龟城、博川、云山、温井、熙川等地区,在运动中将敌各个歼灭。此役于10月25日打响,志愿军实施大胆的战役迂回,配合正面主力坚决勇猛地进攻,取得了战场上的主动权,赢得了初战胜利,歼敌1.55万余人。把敌人从鸭绿江边赶到清川江以南,粉碎了敌妄图于“感恩节”(11月23日)以前吞并朝鲜、结束战争的计划。
第二次战役,从1950年11月6日开始,至12月24日结束,共29天。这次作战的特点是,诱敌深入、正面突击与战役迂回相结合。第一次战役后,敌虽遭志愿军沉重打击,仍错误地判断志愿军兵力不大,轻视志愿军力量,发动了所谓“圣诞节”(12月25日)攻势,妄图占领整个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对此,志愿军决定采取故意示弱、诱敌深入和集中兵力各个歼敌的方针,争取将战线推进到平壤、元山地区。在战役布势上,志愿军以刚入朝之第9兵团(辖第20、第26、第27军)于东线长津湖地区争取在运动中歼敌一部;同时,集中主力于西线博川、价川、德川、宁远地区,向敌实施反突击。根据第一次战役的教训,西线采取双层战役迂回,以两个军(第38、第42军)从敌翼侧薄弱部(德川、宁远地区)突破,向敌纵深***,断敌退路,主力四个军(第39、第40、第50、第66军)由正面配合,实施战术上的分割合围,各个歼灭敌人。东线采取分割包围的战法。西线和东线参战部队在缺乏冬装的情况下,冒着零下40度的严寒气温,艰苦战斗,战胜了敌人,歼敌3.6万余人,收复了三八线以北除襄阳以外的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全部领土,迫敌于“三八线”以南转入防御,基本上扭转了战局。
第三次战役,从1950年12月31日开始,至1951年1月8日结束,共8天。这次作战的特点是,主要从政治上考虑必须打过三八线,中朝部队向预有防御准备之敌发起进攻。战役企图为粉碎敌人利用三八线既设阵地进行的防御,不给敌以喘息机会。中朝两军以5个军(第38、第39、第40、第50军和人民第1军团)于西线向东豆川、汉城实施主要突击;以4个军(第42军、第66军和人民军第2、第5军团)分别向济宁里、加平、春川方向和自隐里、洪川方向实施突击。作战中,经短促炮火准备后即全线发起进攻,突破敌防御后,迅速投入第二梯队,向敌纵深实施穿插迂回,切断敌人退路。全线进至“三七线”附近时,即停止了追击,转入积极防御作战。此役,是志愿军入朝后首次大规模向预有防御准备之敌的进攻。志愿军与朝鲜人民军并肩连续作战7昼夜,歼敌1.9万余人,向前推进80至110公里。
第四次战役,从1951年1月25日开始,至4月21日结束,历时87天。这次作战的特点是,一翼进行坚守防御,从侧翼实施反突击和作顽强的机动防御作战。在三次战役中,敌遭中朝部队连续打击,损失惨重,被迫退至“三七线”,将兵力集中后稍事整顿,即趁志愿军转入休整之际,向北发起进攻。志愿军因连续进行了3次战役,减员甚大,极度疲劳,部队未得到休整和必要补充,又值严寒季节,工事构筑不易,粮食缺乏,且运输线延长,补给十分困难,在战役第一阶段,以3个军(第38、第50军和人民军第1军团)在西线汉江南北地区进行坚守防御,箝制敌主要进攻集团;在东线横城地区诱敌深入,集中主力6个军(第39、第40、第42、第66军和人民军第3、第5军团)实施反突击。东线反突击取得了胜利,但进攻砥平里受挫,未能打破敌全线进攻。战役第二阶段,志愿军全线转为机动防御,节节阻击敌人。经过艰苦奋战,制止了敌人的进攻,将战线稳定在“三八线”南北地区。此役共歼敌7.8万余人,敌每天前进不到1.5公里,志愿军赢得了掩护战略预备队集结的时间。
第五次战役,从1951年4月22日开始,至6月10日结束,共50天。这次作战的特点是,为粉碎敌军登陆计划,提前发起进攻战役。参战部队共15个军,即除使用原有的志愿军第9兵团和第39、第40军,人民军第1、第2、第3、第5军团外,还投入了刚入朝的2个兵团6个军(即第3兵团的第12、第15、第60军,第19兵团的第63、第64、第65军)。战役的基本指导思想是,以一部分兵力突破敌防御后,直向战役纵深发展进攻,割裂敌整个防御体系,集中主力对预期歼灭之敌实施两翼迂回,配合正面突击,分割包围,各个歼灭敌人。战役共分3个阶段:第一阶段,解放军集中3个兵团12个军(内人民军一个军团)于西线实施主要突击,经7天激战,推进50余公里,歼敌2.3万余人,造成东线之敌翼侧暴露,迫敌主力退至春川、汉城地区组织防御。第二阶段,敌为破坏志愿军的进攻,继续北犯,志愿军迅速调整部署,转移主力,以第3、第9兵团和人民军金雄集团向东线之敌实施主要突击。首先集中主力一部割裂美军和南朝鲜军的联系,歼灭县里地区之敌,尔后向纵深发展。以第19兵团在西线箝制美军主力,积极配合行动。此阶段歼灭南朝鲜军第3师、第9师大部,将第5师、第7师击溃。第三阶段,实行战略转移。敌及时以战役预备队堵塞了缺口,形成东西相连的防御体系。解放军经连续作战,粮弹基本用完,继续进攻亦有困难,决定停止进攻,以一部兵力进行机动防御,掩护主力转移休整。转移中,志愿军第180师遭受了严重损失。此役共歼敌8.2万余人,消耗与缴获了敌大量物资装备,锻炼了刚入朝参战的部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