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小米金融上征信吗,以及小米120w充电外壳厂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文章详情介绍:
拿下个人征信牌照,再次布局企业征信,小米的金融野心有多大?
小米再次布局征信业务。
日前,有消息称,小米集团在海南注册成立了一家征信公司——海南厚植征信服务有限公司(下称“厚植征信”)。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查阅启信宝发现,厚植征信成立于5月14日,注册资本2000万元,是北京小米电子软件技术有限公司(下称“小米电子”)的全资子公司。透过持股路径可以看出,该公司的疑似实控人为雷军。
工商信息显示,厚植征信的经营范围主要包括第二类增值电信业务;互联网信息服务;企业征信业务;企业信用管理咨询服务;企业信用调查和评估;企业管理;信息咨询服务;大数据服务;数据处理服务;技术服务、开发、咨询、交流、转让、推广;信息技术咨询服务等。
再次落子企业征信
事实上,在成立厚植征信之前,小米集团早已涉足企业征信业务。
启信宝显示,小米电子于2015年4月成立了小米信用管理有限公司,注册资本5000万元,雷军任董事长。在其经营范围中,同样包括企业征信服务。
在个人征信业务方面,小米集团同样有布局。去年12月份,朴道征信获批成立,成为我国继百行征信之后第二家拥有个人征信牌照的机构。其中,小米电子持股17.5%,与旷视科技并列为该公司第三大股东。
为何小米集团频频发力征信业务?自然是这个业态的发展前景,让资本嗅到了财富的味道。
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末,央行征信系统共收录超过11亿名自然人、6092万户企业及其他组织。同时,去年全年个人征信和企业征信业务日均查询分别达866万次和19万次,单日最高查询量分别达1445万次和117次万次。可以想象,这些数字背后蕴藏着多大的市场规模。
有业内人士向记者表示,无论是开展企业征信业务,还是参股个人征信公司,都表明小米集团对征信行业的发展抱有较高的期待,“但想做好这个业务并不容易”。
当前,企业征信资质采取备案制,而开展个人征信业务需要获取牌照。相比之下,机构入局企业征信的门槛较低。对此,苏宁金融研究院特约研究员何南野表示,虽然门槛宽松,但企业征信对数据获取、场景应用要求很高,一般企业很难玩好征信这个业务。
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末,有131家企业征信机构在央行完成备案。但从2016年开始,陆续有注销企业征信资质的案例出现,仅过去一年多就有超过10例,其中既有机构主动放弃,也有监管强制注销。
而需要持牌经营的个人征信业务,一直以来发展都比较缓慢。去年11月,国常会明确提出,要积极稳妥推进个人征信机构准入,加大征信业开放力度。尤其是在朴道征信落地后,业内人士强烈感受到,我国个人征信市场化进程将提速。
小米的金融野心
相比于在征信领域的动作,小米集团在金融领域的全牌照布局更引人关注。
作为一家大型科技企业,小米集团涉足金融业最早可追溯到2015年。也就是在这一年5月,小米金融APP正式上线,开启了小米集团的金融征途。
2018年,小米集团在向港交所递交的招股书中披露,该公司将其金融业务整合组建小米金融集团,业务范围包括信贷和贷款、理财和互联网保险业务。2020年10月份,小米金融业务“小米数科”品牌升级为“天星数科”,主要聚焦产业金融服务、个人金融服务、金融科技服务等三个方面,小米金融APP也正式更名为天星金融。
在这个过程中,小米集团陆续拿下互联网小贷、第三方支付、民营银行、消费金融、虚拟银行、保险经纪、融资担保、商业保理等多个金融牌照,小米金融也发展成为覆盖小贷、理财、支付、银行、保险、消费金融、金融科技等多板块的综合型金融平台。
回顾小米集团金融业务的发展,2020上半年无疑是一个黄金期。年初,小米通讯有限公司持股50%的小米消费金融有限公司获批筹建,5月份便正式开门营业,成为我国境内第26家持牌消金公司;6月11日,小米金融旗下的香港虚拟银行天星银行正式开业,成为香港第二家正式营运的虚拟银行,雷军称其为“小米金融业务新的里程碑”。此外,小米集团年初还披露,小米金融联合尚乘集团、新能源集团和FundingSocieties已向新加坡金融管理局正式申请发起设立新加坡数字批发银行(digital wholesale bank)。
与BATJ等互联网巨头相比,小米集团的金融业务规模和发展尚有差距,但好在金融牌照布局还比较完整,依靠粉丝经济和规模化的海外用户,在市场上形成了一定的竞争力。
对于小米集团金融业务之后的发展,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研究员徐翔预计,小米金融将努力往全牌照金融集团的方向发展,但侧重点仍然是消费相关的中短期金融服务。
他认为,小米集团会将其擅长的轻科技生产零售和金融业务结合起来,打造一个完整的互联网经济金融生态链。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
“小米金融”正常还款却被“征信逾期”,钱到底去哪了?
为了满足资金需求,不少年轻人都有通过各种互联网金融APP借款的经历。近日,一款名为“小米金融”的APP遭诸多用户“集中吐槽”。
许多用户反映,自己莫名其妙“被逾期”了,即根据合同约定在还款日足额将款项打入小米金融APP内,却收到了资金出借方——民生银行的“逾期警告”短信。根据银行提示信息,许多消费者担心,自己的“逾期记录”很可能已经被上报至相关“征信系统”,从而影响自己的信用记录。
正常还款,为何收到银行通知“逾期”?
近日,有不少用户集中在网上发帖称,自己在小米金融APP上的借款在5月10日按时还款后,却陆续从14日起收到资金出借方——民生银行的“逾期警告”短信,警告称其还款逾期,并将把逾期信息报送至“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
记者加入了几个名为“小米金融逾期问题”“逾期短信问题”的QQ群,这些群的规模已超过200人,基本都遭遇了同一问题。
30岁的用户林先生向记者展示了自己收到的“逾期短信”。他表示,自己是小米手机用户,小米手机均预装小米金融APP。他在约1年前开通了小米金融,办了总共大约5万元的贷款,每一笔都按期归还,已经几乎快还清了,没想到,快还完的时候突然遭遇“被逾期”。
来自湖南的陈先生表示,自己正是14日收到民生银行“逾期”短信的。陈先生向记者展示的小米金融APP上的还款记录显示,其于5月10日手动足额还款,但仍于14日收到来自民生银行的“逾期”短信。
“我们把钱还给了小米金融,难道平台没有把钱打给银行?这笔钱究竟去了哪儿?”陈先生对此非常苦恼,“如果真的上了征信,五年之内我的生活都会受到严重影响。”
还有消费者在微博平台上质疑,小米公司是不是将用户的资金短期挪作他用了?
“年轻人的第一次逾期”?
“天眼查”资料显示,小米金融APP隶属于上海小米金融信息服务有限公司,北京小米支付技术有限公司是其唯一股东,其经营范围为金融信息服务(除金融业务),接受金融机构委托从事金融信息技术外包、金融业务流程外包等内容。
一位用户对记者表示,自己从使用小米手机开始成为小米系列产品的“粉丝”,小米手机都会预装小米金融APP。
记者注册小米金融APP发现,一般用户只要完成身份证信息填写和人脸识别步骤后,就能至少得到1.7万元的贷款额度。记者尝试贷款10000元,选择类型为个人日常消费、12个月期限后,显示总利息为1006.6元,年息超过10%,满足条件最高可得到30万元的贷款额度。
有用户表示,稀里糊涂借完钱之后都没弄明白,为什么在小米金融APP上借的钱,却是民生银行来发送“逾期警告”短信?
据业内人士介绍,“小米金融”实际上在此次事件中扮演了“信息中介”的角色,将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资金与有借款需求的借款者“撮合”起来,从中收取一定的佣金。根据合同约定,用户需要通过小米金融APP进行还款操作,小米金融再将用户的还款转入放款银行。此次问题的出现可能主要是小米金融向银行还款过程中出现了问题。
由于此前小米手机曾被许多网友戏称为“年轻人的第一款手机”,此次事件发生后,许多维权的消费者苦笑着说自己这是遭遇了“年轻人的第一次逾期”。
专家:金融安全是底线 互联网平台尤应谨慎
15日,小米金融通过微博官方账号表示,小米金融由于和民生银行对接系统因故出现异常,导致少量用户的还款信息未及时更新,目前已经协同制定了解决方案,将在30天内根据实际还款情况更新正确信息。
林先生表示,根据他了解的情况,这次受影响的人大多数都是小米手机用户。在采访中记者也发现,受此次事件波及的用户以年轻人为主,基于对互联网大企业的品牌信任,同时也是对互联网金融平台更便捷的借款流程的信任,从而选择了小米金融平台借款。
但目前小米金融发布的情况说明,林先生和陈先生等用户均表示非常不满意,他们认为自己真正关心的征信问题并没有得到足够的知情权。用户较集中的疑问是,民生银行是否已经向有关部门上报逾期?上报的逾期能否彻底删除并且没有任何记录?逾期处理的进度是怎样的?目前这些问题并没有得到小米金融和民生银行的明确回应。
还有受此事件影响的用户向记者反馈称,小米金融客服企图通过“发放100元还款免息券”的方式来安抚用户,对此他们表示无法接受。许多用户对记者表示,对于民生银行来说,发现同一服务渠道的贷款用户批量逾期,难道不需要跟用户本人确认一下还款能力,就如此武断确认为逾期上报吗?
有业内专家表示,许多互联网公司借助强大的终端平台跨界至金融服务领域,但此次事件为大家敲响警钟,在金融服务领域,安全不应该是“可选”服务,应该是金融服务不可逾越的底线,互联网平台应更谨慎对待消费者金融安全。记者宋玉萌 颜之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