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女士钱包团购,以及女士钱包50元以下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文章详情介绍:
记者实测:九成多人装微信钱包,手机支付一定比现金快吗
购物可以微信支付,租车可以扫码,甚至买早餐、逛菜市场都可以“扫一扫”。出门不带现金,照样行天下。这不是想象中的画面,这是我们现如今的生活,小到煎饼果子摊,大到饭店商场,手机扫码支付蔚然成风。
昨日,本报记者调查了18岁至55岁的21位市民,统计后发现,超过七成人习惯用手机支付,但在支付时间上,手机支付并不一定占优势。在一些超市,用现金支付时如果找零钱的收银员动作够快,那么比手机支付更节省时间。
调查:超一半人有3种支付APP,线下购物使用最多
手机支付的发展速度远超你我想象。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7年6月30日,在线下消费使用手机支付的用户中,有35.1%用户表示日常线下消费更多使用手机支付,有31.8%用户表示更多使用现金/银行卡支付,其中一线城市线下消费更多使用手机支付的比例达到40.9%。很显然,在中国,移动支付对卡支付的优势已经相当明显。
艾瑞报告显示,2016年中国第三方移动支付交易规模达到58.8万亿元人民币,较上一年增长381.9%。
从巴黎商街到华丰菜场,记者一路观察,手机扫码支付均已经成为日常。
在华丰菜场内,记者走访调查,卖鱼虾的、卖面条的、卖凉菜的、卖大饼的、卖烤鸭的、卖菜的、卖熟食的……几乎所有的商户,都在显眼处贴着微信二维码或者支付宝二维码的图片,没有贴码的商户也支持手机付款。“前年刚贴那会儿,手机上一个月也就收一二百块钱,客户还是习惯用现金。但是,现在手机支付的越来越多,现在平均一个月近万元,占了营业额的一半。”卖鱼虾的商贩称,他的手一天到晚碰水,手机支付反倒比现金方便,而且不用担心收到假钞。
记者采访了18岁至55岁的21位市民(18岁至30岁7位,31岁至40岁7位,41至55岁7位),其中15人在购物时,无论商品金额大小,优先选择手机支付。
21人中,20人的手机装有微信钱包并使用过,占比超九成。11人的手机中有三种及以上支付类APP(微信支付、支付宝、百度钱包等)。
受访者的手机支付多用于什么场景?有14人提到了线下购物(扫码支付),12人称会在团购美食和订电影票时使用移动支付,还有3位年轻人提到话费充值、游戏币充值等充值服务。除了以上主要场景外,还有收发红包、生活费转账以及小额理财等使用场景。
实测:熟练的收银员迅速找零,丝毫不比手机支付慢
手机支付一定比现金支付方便吗?
11日,记者到望春小区十足便利店进行实验。在购买小额商品如2元钱的矿泉水时,身上有零钱可直接支付,耗时仅2秒。而此时打开微信,输入金额直至手机支付完成,最快需要5至6秒。
在购买售价48元的整箱啤酒时,记者出示一张100元人民币,熟练的收银员迅速找零,丝毫不比手机支付慢。
“这种小超市大额商品少,如果你去付几千块现金买家电,那数钱都要花不少时间。”店里一名顾客表示,他平时不买大件商品,一个星期用不了200元现金。
手机支付的流程通常是:拿出手机—打开微信或支付宝等APP—扫二维码—输入应付现金金额—再输入密码— 交易成功。现金支付的流程则是:拿出钱包—支付现金(等对方找零)—交易成功。
对比以上两种方式,虽然现金支付更为方便,但是受访者中,不论买方或者卖方,多数人为手机支付叫好,共同原因是方便。买方省去带零钱的烦恼,卖方省去点钞、收假钞的麻烦。
关注:老年人熟练操作微信支付,三代人有共同话题
并非所有人都对手机支付趋之若鹜。也许报纸前的你也遇到过家庭聚会时,一家人在微信群里发红包、抢红包不亦乐乎,老人家在一旁手足无措、问东问西的尴尬神情。那是一种想参与其中,又不知如何是好的尴尬。
手机上的应用更新不断,界面也千变万化,这对于年长者而言,学习难度已经较高。受访的7名年长者中有1人的手机是数字按键的老人机,3人的手机是今年刚换的智能手机。4人还停留在按一个特定的键来进入某个功能的认识层次,儿女好不容易教会了他们怎么操作,一旦重新打开界面,他们又重新像个孩子一样,问怎么“不灵了”。
“我出门都用现金,没遇到过拒收现金的商家,但手机支付软件和商家联合推出的优惠活动经常遇到。”55岁的陈先生表示,他看见返利活动的广告,进店认认真真挑选了一堆东西,结账时却被营业员告知返利活动是针对手机支付的客户推出的。
另一位50岁的受访者何阿姨表示,她经过学习会使用手机支付后,儿女每天担心她受骗:“手机绑定了银行卡,微信上乱七八糟的链接、广告很多,她们怕我的钱被骗走。”
高镇商业区某进口零食专卖店老板娘顾女士告诉记者,账户安全是客户和商家都很关心的问题。“我的父母也快80岁了,除了提醒他们出门带现金之外,我还鼓励他们学会用微信,毕竟这不单单是手机支付问题,而是关乎三代人之间的共同话题。”顾女士说,现在她的父母已经可以熟练操作微信,每天晚上和儿孙们在群里聊得很开心。
钱包内转账提现不收手续费,如何使用好数字人民币?
上架数日后,数字人民币(试点版)APP掀起一波体验热潮。截至1月11日晚间,华为应用市场的APP下载量已从上线首日的“不足万次”猛增至“超605万次”,多家平台也表示日均新增推送数字人民币钱包用户数增超10倍。
咱们读者如何使用好数字人民币?记者体验发现,注册手机号即可开通数字人民币。目前,试点版APP的线上消费已覆盖吃喝玩乐、衣食住行等多个场景,且在钱包内转账提现银行不会收取手续费。
注册 手机号即可开通数字人民币
1月4日,数字人民币(试点版)APP在苹果、安卓等各大应用商店开放下载。相比之前,试点版本的明显变化是面向深圳、苏州、雄安、成都、上海、海南、长沙、西安、青岛、大连以及冬奥会场景(北京、张家口)试点地区的民众全面开放。
记者实测发现,输入手机号及验证码,设置支付密码,再输入自定义的钱包名称后,市民就能自行选择运营机构快速开通四类匿名钱包,整个注册过程用时不到1分钟,全程无需输入姓名、身份证号、银行卡号等敏感个人信息。
“根本不像其他支付软件一样又臃肿又复杂,数字人民币APP很简洁,没有乱七八糟的广告,界面也很易懂。”市民达达表示。
记者看到,数字人民币(试点版)APP的使用界面干净简单,钱包余额首页有“转钱”和“收付”两个按钮。同时,试点版为老用户保留了“上滑付款下滑收款”这一测试版功能,上滑付款,下滑收款,完整还原现金收付的过程。
使用 钱包要先充值才能消费
如何玩转数字人民币?首先要学会为个人数字人民币钱包充值。这也是数字人民币和其他电子支付的一大区别:虽然APP可以像微信、支付宝那样注册并绑定银行卡,但必须经过充值才能有余额进行消费,不能直接从银行账户划款。
目前个人数字钱包根据客户身份识别强度分为四种等级。其中四类钱包只需要手机号注册即可办理,个人数字钱包余额上限1万元,单笔支付上限2000元,日累积支付上限5000元;三类钱包需要提供有效身份证件,余额上限也提升至2万元,单笔支付上限5000元,日累积支付上限1万元;二类钱包需要再绑定个人银行账户,钱包余额上限提高至50万元,单笔支付上限5万元,日累积支付上限10万元;一类钱包则无任何交易限制,但办理要求最为严格,除了填写手机号码、身份证、本人银行账户外,还需到运营机构现场面签。
记者看到,成功开立个人数字钱包后,用户可通过银行卡充钱和手机银行转入两种方式为钱包充值。“需要充值才能使用,就不用担心绑定的银行卡被大额盗刷。”市民谷先生表示,这一设计特别适合老人和孩子使用。
体验 覆盖吃喝玩乐 转账提现不收手续费
“滴——”伴随着手机接触NFC感应区,地铁闸门应声而开,手机界面上弹出的是数字人民币交通卡的红色卡面。11日,记者体验了一次数字人民币交通卡,即使在手机锁屏状态下也能快速过闸。出地铁口则可以直接从数字人民币钱包中自动扣款,无需充值。
为方便线上消费,数字人民币(试点版)APP还设置了子钱包,即推即用、可选择免密码付款之外,还不会向商户传递钱包和个人实名信息,最大限度保障隐私安全。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子钱包已支持推送到美团、京东、亿通行、滴滴出行、天猫超市、携程、顺丰、苏宁易购、网上国网、爱奇艺等50多个平台,覆盖吃喝玩乐、衣食住行等多个场景。
值得一提的是,钱包内转账提现不收手续费。央行副行长范一飞曾公开表示,数字人民币与实物人民币管理方式一致,人民银行不对其计付利息,不向指定运营机构收取兑换流通服务费用,指定运营机构也不向个人客户收取数字人民币的兑出、兑回服务费。
期待 未来子钱包接入更多场景
记者也在测试时发现,目前不同运营机构的子钱包可接入的商户不尽相同。比如北京轨道交通APP就仅支持工商银行运营的子钱包推送,暂不支持招商银行运营的子钱包;亿通行APP也暂不支持微众银行运营的子钱包。“如果想要获得更多的可使用场景,就需要开设多个子钱包。”谷先生表示,他期待着越来越多的商户可以实现数字人民币运营机构全覆盖,“这样就能把所有的余额都集中在一个数字钱包里,更一目了然啦。”
“没信号付不了钱”的电子支付痛点也有望解决。据数字人民币APP内的信息显示,为保障用户统一体验,当前版本暂未向公众提供数字人民币双离线支付功能,但该功能已完成技术验证,进入配套标准、规范的设计阶段。所谓双离线支付,指的是数字人民币在交易过程中,双方的终端都处于离线的状况下,利用NFC技术实现的支付。这意味着,未来手机付款的应用场景将大大拓宽。
来源 北京晚报
记者 袁璐
流程编辑 吴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