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宝网读书札记拼音(读书机是什么东西)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读书札记拼音,以及读书机是什么东西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文章详情介绍:

【暑假作业】《昆虫记》读书笔记5篇,收藏学习!

《昆虫记》

读书笔记(1)

《昆虫记》,是一部很吸引人的著作。这本书的作者是法布尔。他用了毕生的精力研究了昆虫世界,那份执著,那份坚持不懈的精神实在让我佩服。

昆虫世界是多么的奇妙。作者用那生动活泼的行文,轻松诙谐的语调,向我们描述了昆虫世界的一幕幕。杨柳天牛像个吝啬鬼,身穿意见视乎缺了布料的短身燕尾礼服;“小甲虫为它的后代做出无私的奉献,为儿女操碎了心”;而被毒蜘蛛咬伤的小麻雀,也会“愉快的进食,如果我们喂食动作慢了,它甚至会像婴儿般哭闹”。还有,萤火虫、蚂蚁、蜘蛛、毛毛虫……林林总总,一个个妙趣横生的故事,一段段栩栩如生的昆虫的景况,涵盖了关于昆虫的进食、保护自己、交配、养育后代、劳作、狩猎及生死,几近所有的细节。

《昆虫记》的确是一部严谨的科学著作,也是一部优美的文学经典,更是一部永垂不朽的昆虫史诗。无愧于“昆虫的史诗”,“昆虫的荷马”的称号!

昆虫学家法布尔以人性关照虫性,千辛万苦写出了传世巨著《昆虫记》,为人间留下一座富含知识、趣味、美感和思想的散文宝藏。他的没一天没一夜,是独自的,安静的,几乎与世隔绝的寂寞与艰辛。诞生,这位感情细腻、思想深刻的天才,这位伟大的科学家用哲学家一般的思考,美术家一般的观察,文学家一般的叙述为我们开启了一扇通向昆虫世界,更是通向科学的大门。

法布尔对昆虫有着浓厚的兴趣,因此他的《昆虫记》也让我在读时仿佛自己就是一直旁观的昆虫。每一只昆虫都有人一样的情感。如:“已经慌了神的蝗虫,完全把‘三十六计走为上策’这一招忘到脑后去了。“

在读《昆虫记》时,我甚至能想象昆虫在活动的画面,眼前不再是枯燥的文字,而是神秘的大自然。蝉在唱歌,蜘蛛在捕获食物……神秘的自然中也有这么有趣的事物,我对大自然的敬意油然而生!

《昆虫记》

读书笔记(2)

《昆虫记》是著名的科学家法布尔的作品,第一次看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就被它深深地迷住了。

看完这本书之后,我知道了青竹峰的巢住在潮湿的泥土下;螳螂的天敌是个头最小的蚂蚁;狼蛛在蜘蛛中毒性最大的,人们被它咬后会失去知觉,小动物被它咬后就会立即死去等,还有好多我没听过名字的昆虫。

当看到《田野地头的蟋蟀》的插图时,我不禁大吃一惊:呵,这可不就是暑假时我家门口满地都是的那种黑黑的虫子吗!他们每天都在这里唱歌,欢快的蹦哒着,有时还会飞到人的身上来,可我却从来没有细细观察过他们。在这一点上,我与作者法布尔拥有相同的环境,可法布尔写出了巨著《昆虫记》,而我什么都没做。原因正在这里,法布尔因为怀着一颗对大自然的好奇心与科学探究精神,耐心的观察虫子,而我却对此不屑一顾,因此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

我们要向法布尔学习这种科学探究精神,对身边的一切保持一颗好奇心,做生活的有心人。

《昆虫记》

读书笔记(3)

《昆虫记》的作者法布尔通过仔细观察,多次实验,细致描写了各种昆虫的生活习性、繁殖和捕食的方式,向读者展现了一个奇妙的昆虫世界。作者写得生动有趣,读者读得兴趣盎然。

整本书所写的昆虫都使我感到有趣之极。这都要归功于作者的仔细观察,细致描写。

如:螳螂的大腿下面生长着两排十分锋利的像锯齿一样的东西。在这两排尖利的锯齿后面,还生长着一些大牙,一共有三个。”为首的那条松毛虫一面探测,一面稍稍地挖一下泥土,似乎在测定土的性质”等,这些只有仔细观察才能写出来。光是仔细观察还不够,还要细致描写,读者才能看懂,又如”这小筒的外貌,有点像丝织品,白里略秀一点红,小筒的上面叠着一层层鳞片,就跟屋顶上的瓦片似的”等,这些细致描写,使整本书写得更加生动、具体,引人入胜。

在我没读这本书之前,我不知道管虫会穿”衣服”,不知道松蛾虫会预测天气,也不知道小蜘蛛会用丝线飞到各个地方。现在我全知道了。有些动物的思维方式比人还高,例如赤条蜂给卵留食物时,是把毛毛虫弄得不能动,失去知觉,而不是杀死毛毛虫,这样,就可以给食物”免费”保鲜。又如舍腰锋给卵捕蜘蛛时,是只捕小的,这样每只就可以使小虫只要一顿就可吃完,每顿就可吃到新鲜的,怎么样?聪明吧!

作者写出这些都是因为他仔细观察,而我,则是一个不太会观察生活的人,因此,老师叫我写作文时候,我总想不到题材。不过有一次例外,一次去上课的路上,我发现了一队蚂蚁正在搬食物,经过观察我发现,蚂蚁是先把食物切成小块,然后顶在头上,搬回窝里,然后原路回,再搬。这次我虽然仔细观察了,但这是对我感兴趣的事。现在我明白了:不能只对我们感兴趣的事仔细观察,应该对周围的所有的事仔细观察,才能做到无处不文章。瞧,小小的昆虫也蕴含着大学问呢!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只有仔细观察周围的一切,才能了解世界的奇妙。这是读完《昆虫记》后,我深刻体会到的。

《昆虫记》

读书笔记(4)

你是一个爱好昆虫的孩子吗?你仔细观察过那些小动物吗?蜜

蜂、蚂蚁、螳螂、甲虫……其实每一种昆虫都有它们个自的生活习性、兴趣爱好以及特殊的本领。《昆虫记》向我们展示的就是发生在昆虫世界的这些小生灵身上的故事。

接下来,我就拿“可爱的石蚕”举一个例子吧!石蚕是一种很小的水生生物,它其实是石蚕蛾的幼虫。石蚕生长在沼泽地的芦苇丛中。很多时候,它们依附在芦苇的断枝上随水漂泊。这些断枝形成的小鞘可算得上是它们活动的房子。有的时候,石蚕也会利用极小的贝壳七拼八凑拼成一个房子,就像一件小小的自纳衣。不要小看了石蚕的小寓所,它们可是石蚕绝密的防御工具呢!石蚕和水甲虫之间有时还会上演一场有趣的战争:在水面上欢快地游着的石蚕正好被潜藏在石块边的水甲虫看见了,它们立刻游到水面,迅速抓住了石蚕的小鞘。里面的石蚕感觉到了此次攻击来势凶猛,不易抵抗,就金蝉脱壳,逃之夭夭了,留下愚蠢的水甲虫还在继续凶狠的撕扯着小鞘。

《昆虫记》里面还有好多像这样我以前都不知道名字也没看见过的昆虫,比如:蟹蛛、蜣螂、舍腰蜂……

通过仔细阅读了这本书后,我明白了:其实即使是一些很不起眼的昆虫,它们也有自己的朋友和敌人,有时它们很凶狠,但同时它们也有温柔的一面。

昆虫世界的这些小生灵们是多么复杂啊,很值得我们去仔细观察和深入研究,让我们一起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吧!

《昆虫记》

读书笔记(5)

我是一位不折不扣的书迷,最近我看了一本让我如痴如醉的书,它就是一个文学史上的奇迹——《昆虫记》。

《昆虫记》的作者法布尔是法国的一位著名的昆虫学家、动物行为学家、文学家。他在这三样上面,样样都是出类拔萃。他还被世人称为昆虫界的荷马,昆虫界的维吉尔。我被法布尔深深征服。

这本书讲了大自然中非常有趣的一种生物昆虫。他通过细致的观察分别描写了绿色蝈蝈、神秘池塘里的生物、爱好昆虫的孩子、被管虫、黄蜂等。描写了生物的生命过程。

这是一本让我记忆深刻的一本书。它让我明白了自然昆虫界的太多太多。我不知不觉对我之前瞧不起的昆虫的肃然起敬。

从他的字间我了解到建筑师:蜘蛛,编织家:被管虫,预测天气的大师:松毛虫我了解到他对昆虫们的热爱,让我也被这奇妙的昆虫世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我非常佩服法布尔,他是这样的顽强,在身体十分虚弱的情况下还能依然坚持着出《昆虫记》这样的在科学、文学都堪称精品的好书。他拥有对观察的热心、热情、细致、用心,使我佩服。我认为这是一种天才般的观察。他的辛苦没有白费,在四十年后,他用他的观察和昆虫一起努力终于铺成了一本精品《昆虫记》。

我非常敬佩他为了自己喜欢的昆虫世界而不惜自己的生命时间也要创作的精神。法布尔这种对科学的向往,把他引进了科学这个奇妙的世界。这一点也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如果我们平时学习也像法布尔这样努力、坚持不懈的话,那我们的成绩一定会大大地提升了。

法布尔让我了解了昆虫世界,而他的著作《昆虫记》则令我永远记住了法布尔这位伟大的人。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第二部第五章好词、好句摘抄及赏析

一、好词摘抄。

1.费尽心机:指用尽了心思。形容千方百计地谋算。

2.语无伦次:说话没有条理、层次。

3.走投无路:形容无路可走,陷入绝境。

4.信口开河:随口乱说一气。

5.慷慨激昂:形容精神振奋,情绪激动。

6.焦躁不安:焦急烦躁,心神不定。

7.幸灾乐祸:别人遭到灾祸时自己心里很高兴。

8.扬长而去:丢下别人不管,大模大样地离去。

9.装聋作哑:假装耳聋口哑。指故意不理睬,只当不知道。

10.愤愤不平:因不公平的事而愤怒或不满。

11.各行其是:按照各自认为对的去做,指思想不统一,各人按照自己的意见、主张去做。

12.唯我独尊:指认为只有自己最了不起。形容极端自高自大,妄自尊大,目空一切。

13.咄咄怪事:形容使人非常惊奇的事情。

14.不择手段:指为了达到目的,什么事情都做得出来。

15.铿锵有力:指言辞或声音响亮有力。

16.汹涌澎湃:形容声势浩大,不可阻挡。

17.一泻千里:形容江河水流迅速。也形容文笔奔放、流畅。

18.表里如一:比喻思想和言行完全一致。

19.摇摆不定:指心意犹豫不决,来回变化。

20.愁眉不展:心里忧愁,双眉紧锁。形容心事重重的样子。

21.阳奉阴违:表面上遵从,暗地里违背。

22.含糊不清:指躲躲闪闪,缺乏明确的表态。

23.能工巧匠:工艺技术高超的人。

24.别出心裁:独创一格,与众不同。

25.精美绝伦:指精致美妙得没有东西可以比得上。

26.突如其来:突然到来;突然发生。

27.惊慌失措:害怕紧张,以至不知所措、失去常态。

28.与世长辞:同人世永远辞别。婉指死去。

29.萎靡不振:形容精神不振,意志消沉。

30.无缘无故:没有任何原因。

31.寡言少语:言语很少。形容性格内向,不善言辞。

32.心烦意乱:心情烦躁,思绪纷乱。

33.炯炯有神:形容眼光发亮,表示精神充足。

二、好句摘抄及赏析。

1.电车吃力地沿着丰杜克列耶夫大街向上爬行,马达呜呜地叫个不停。(P309页)

赏析:“爬行”写出了电车行驶的吃力和缓慢,衬托了人们焦急的心情。

2.“三年前还都是些‘共青娃娃’呢,像细嫩的柳枝条。这三年,他们成长得多快呀。”谢加尔对身旁的几位老同志轻声说。(P313页)

赏析:语言描写,写出了谢加尔对年轻代表的肯定和赞扬。也从侧面写出了年轻代表们成长的速度非常快。

3.他如同一堆被水浇灭的篝火,冒出一股呛人的浓烟。(P315页)

赏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杜巴瓦比作一堆被水浇灭的篝火,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杜巴瓦情绪的低落。预示着他们的失败已成定局,但他仍心存侥幸地垂死挣扎。

4.大厅里如同爆炸了一颗手榴弹。怒吼声犹如暴风雨般向杜巴瓦猛扑过来。愤怒的斥责叫喊声像鞭子一样抽打在杜巴瓦的脸上。(P317页)

赏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怒吼声比作暴风雨,把愤怒的斥责叫喊声比作鞭子。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人们对杜巴瓦的愤怒、抗议和斥责。

5.全场对他的发言报以暴风雨般的掌声。这掌声犹如惊涛拍岸,汹涌澎湃,一泻千里,那威力和气势仿佛正在吞没整个世界。(P322页)

赏析: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把掌声比作暴风雨何惊涛拍岸,生动形象地突出了掌声的热烈。表现了人们对潘克拉托夫慷慨激昂的发言的肯定和赞扬。

6.1924年在一片冰天雪地中到来。从1月初起,严寒就在积雪的大地上肆虐。进入中旬后,更是刮着暴风,下着连绵不断的大雪。(P224页)

赏析:环境描写,写出了天气的寒冷、恶劣。预示着一场大灾难正在袭来,人们又要投入到新的战斗之中。

7.霜花的图案精巧别致,世界上任何能工巧匠都雕刻不出如此别出心裁的枝叶花纹、如此精美绝伦的版画。(P284页)

赏析:景物描写,写出了霜花图案的精巧别致、精美绝伦,为下文老报务员看霜花看入迷而漏掉一段电文做铺垫。

8.什么?列宁?他把电报纸拿远一些,看了一遍电报的全文。他盯着电报纸,愣了好一会儿,工作了三十二年的老报务员第一次不相信自己亲手抄录的电文。(P326页)

赏析:动作描写,写出了老报务员看到列宁逝世的噩耗的震惊和悲痛。

9.这个惊人的噩耗溜出报务室敞开的房门,宛如迅疾的狂风传遍车站,又冲进暴风雪中,沿着铁路线和道岔口盘旋飞舞,然后随着刺骨的寒风,钻进机车库那扇半开的大铁门。(P326页)

赏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列宁逝世的噩耗比作迅疾的狂风,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这个噩耗传播的速度非常快,也突出了人们的震惊和悲痛。

10.种种经历,在他的额头上刻下了一道深深的皱纹。他的两鬓已经斑白,背也驼了,一双眼睛深凹下去,显得浑浊无神。(P326页)

赏析:外貌描写,写出了勃鲁扎克的饱经风霜和苍老。

11.“你说什么?”阿尔焦姆伸出手,像钳子似的抓住这个人的皮外套。(P326页)

赏析:语言、动作描写,写出了阿尔焦姆听到列宁逝世的噩耗的震惊和悲痛。

12.大厅里听不到往常的喧闹声。巨大的悲痛使人们嗓音嘶哑了,他们说话的声音都很轻。几百双眼睛里流露出哀痛和不安。(P327页)

赏析:场面描写,写出了人们听到列宁逝世的噩耗的悲痛和不安。侧面写出了人们对列宁的尊敬和爱戴。

13.我只想强调一点:我跟定了布尔什维克,永远不变心!(P329页)

赏析:语言描写,写出了老司机入党的坚决和对党的忠诚。

14.这个钳工不知道该把他的大手往哪里放,因而老是摆弄手里那顶带有大耳罩的帽子。他那件衣襟磨光了的羊皮短大衣敞开着,露出里面灰色的军服,领口上整齐地扣着两颗铜纽扣,这使他显得像过重大节日一样整洁。(P329页)

赏析:动作、外貌描写,写出了阿尔焦姆在大会上发言时非常紧张和不安。他整洁的装扮显示出了他对这次发言的重视和用心。

15.他不教手艺,光叫我干家务活,差我去买伏特加酒。他常常喝得烂醉……叫我买煤,叫我搬铁。老板娘也把我当用人使唤,叫我倒尿盆、削土豆皮。他们动不动就踢我一脚,常常是无缘无故的,这已经成了他们的习惯。(P330页)

赏析:语言描写,写出了阿尔焦姆学徒生活的悲惨,从侧面写出了老板和老板娘的凶残、暴躁和冷漠无情。

16.他觉得仿佛卸下了肩头的千斤重担,便挺直全身,等候大家提问。(P331页)

赏析:运用了类比的手法,写出了阿尔焦姆发言结束后心里轻松下来的特点。

17.“没关系,同志。这小伙子说得对,我是叫庄稼地缠住了,这是事实,不过我并没有因此而丧失工人阶级的良心。从今天起,不会再有这样的事了。我一定把家搬到工厂附近来,住在这儿更踏实些。否则,那块地会把我压得喘不过气来。”(P331页)

赏析:语言描写,写出了阿尔焦姆入党的坚决和对党的忠诚。

18.领袖的去世没有造成党的队伍涣散。宛如一棵大树,强劲有力的根深深地在土壤中,如果只被削去树梢,它是不会枯死的。(P332页)

赏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列宁的精神比作一棵大树,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列宁虽然逝世了,但他的精神永存,他的思想将引领着人们不断抗争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