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方志工具书去哪里买正版,以及纺织工具都有哪些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文章详情介绍:
彰显特色·传承史料丨唐图地方文献荐读——方志篇
地方文献是一个地区发展和传承的缩影与见证,承载着一个地区的历史文化精髓。多年来,许多市民的无偿捐赠既充实了唐图的馆藏体系,也为唐山地方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珍贵的实物印证。为彰显馆藏特色、最大限度地保存和传承我市地方文献,唐图于2022年5月31日面向社会发出征集令——诚邀您把好书送回“家”。旨在倡导市民把私藏的地方文献捐赠给(存放到)图书馆,更好地发挥地方文献在唐山市政治、经济、文化及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作用。
郡邑有志,犹如国家有史。方志记载着一个地区的历史沿革、人文地理、政治风云、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是分门别类记载一个地域人类活动的总体史。今天,小编将展示唐图的方志文献捐品,展现捐赠者的美德嘉行,弘扬捐赠新风尚。希望通过捐品展示带动更多机关单位、社会团体和市民把好书送回“家”,唐图期盼您的到来。
1.唐山市志
捐品名称:《唐山市志(1987-2005)》(上、中、下卷)
捐赠机构:唐山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馆藏地点:地方文献室
索书号:K292.23/282-2
内容简介:本志以2005年唐山市行政区划为记述空间,共九卷。“全市”泛指唐山市所辖8个区、6个县、2个市,“市中心区”指路北、路南。本志篇目设计坚持“类为一志”原则,采用小编结构,为编章节目体,突出地方特点和时代特色,编下设章、节、目、子目计5个层次,目与子目为主要记述实体。大事记为全志之纲,采用编年体记述,辅以纪事本末体,纵述唐山发展历史;地图设于志前,照片置于志首和志中,表、附随文而设,人志人物坚持“生不立传”原则,设人物传和人物表。
2.县志
捐品名称:《清代玉田县志》
捐赠机构:玉田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馆藏地点:地方文献室
索书号:K292.24/469
内容简介:玉田县从明朝万历年间开始修志,现存的旧《玉田县志》有清朝康熙十三年、乾隆二十年、光绪十年重修的三种版本。本书对康熙、乾隆、光绪版《玉田县志》和民国年间的《玉田县地方辑要》进行了重新点校整理,在保持原著风格的基础上逐篇断句,并将繁体字改成简化字。本书既是玉田县的一部史卷,又是了解和研究玉田县历史最权威的工具书。
捐品名称:《玉田县志(1989-2005)》
捐赠机构:玉田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馆藏地点:地方文献室
索书号:K292.24/292-2
内容简介:本志对1993年版《玉田县志》遗漏的重要记事适当上溯。本志记述了玉田县政区状况,内容以社会分工归类著述,篇首设有概述、大事记,之后依次为行政区划分、自然环境、居民、经济总情、城乡建设等30编,编下设章、节、目层次。本志为突出地方特色,将京东第一寺——净觉寺做升格处理,设置为编;蔬菜由子目升格为章,鸦鸿桥集贸市场由目升格为章。
捐品名称:《唐海县志(1991-2005)》
捐赠机构:唐海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馆藏地点:地方文献室
索书号:K292.24/489
内容简介:本志以历史事实为依据,共设26篇,全面客观、真实系统地记述了唐海1991年至2005年间各项事业的发展轨迹,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地方特色,是一部了解研究唐海和曹妃甸不可或缺的工具书。为了保证事物记述的完整性和改革开放的延续性,本志有些内容适当上溯。
捐品名称:《迁西县志(1987-2005)》
捐赠机构:迁西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馆藏地点:地方文献室
索书号:K292.24/295=2
内容简介:本志是迁西县第二部县志,记述空间范围以迁西县2005年行政区划为界。本志采用述、记、志、传、图、表、录和索引8种体裁,以志为主。本志各编专志按事物性质设置,打破行政部门界线,编下一般设章、节、目三个层次,个别地方根据需要增加或减少层次,对具有举足轻重、影响深远、地方时代特色突出的事物做“升格”处理,如《引滦工程》、《迁西板栗》、《津西钢铁》等。各综合编与概述、大事记及各编的无题序相互贯通,使整部志书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3.区志
捐品名称:《唐山市丰南区志(1994-2011)》
捐赠机构:唐山市丰南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馆藏地点:地方文献室
索书号:K292.24/507
内容简介:“史体纵看,志体横看”,横分门类,按时叙述事是志书编写基本特点。本志采用了中、小编并列的体式进行分类设目,主体部分为527篇。本志经济部类的分类较之前两部志书更具科学性和时代性,按国家统计局三次产业分类不仅与国家制定的行业分类标准相统一,且符合科学分类要求。技术改革开放是本志最大的亮点,也是贯穿全志的主线,本志采用了集中设编撰写和分散于各编撰写相结合的方法,全方位记述了丰南区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和业已取得的丰硕成果。
捐品名称:《唐山市开平区志(1987-2008)》
捐赠机构:开平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馆藏地点:地方文献室
索书号:K292.24/491
内容简介:本志是一部较为全面、系统、客观记述开平区新的历史时期伟大历程的断代志,也是一部开平区改革开放史。本志共25编,图与表随文插入,彩照彩图集中于志首,志后设文史补遗,并设索引以备检索。本志精心汇集了开平区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等领域的重要资料,记述了22年间开平区坚持改革开放,持续推进农村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城乡一体化,实现经济发达、人民富裕、社会和谐的历史进程。
穿的衣服那么美,那就来了解一下织机吧
我们生活中衣食住行是不可或缺的,其中“衣”是放在重要的位置,可以说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有了纺织技术,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衣”。
棉、毛、丝、麻是最常用的纺织材料,我国很早就掌握了植棉,种麻,养羊、育蚕的技术。麻是传统纺织原料,亚麻是最早使用的天然植物纤维,亚麻具有拉力强,面料柔软,穿着凉爽舒适等特点,成为夏季服装的首选面料。
棉具有保暖性强,柔软度强,透气性好,弹力大等特点,蚕丝制作成丝绸质地柔软,轻薄透气且色彩绚丽都是舒服的面料。羊毛具有柔软性,吸水性好且保暖,但较难处理和保养,可以制作毛衫、呢绒等。
最初的工具是用来纺纱捻线的纺专,纺专是捻一段纱,停下来将纱绕到锭杆上,再捻一段,再绕上去,如此地反复,后来便有了纺车,常见的手摇纺车是锭子在左,绳轮和手柄在右,中间用绳弦转动,一个人就能操作。东汉时出现了脚踏纺车,脚踏纺车是运用了杠杆原理设计的,用脚踏动踏杆就可使绳轮旋转,绳轮和锭子之间的绳弦再带动锭子回转,操作时能够双手进行操作,提高了工作效率。
脚踏纺车
元代时又出现了多锭水力大纺车,有一个直径很大的水轮,它是利用急流水冲击水轮上的铺板,发生推动力使水轮旋转,这是纺织机械的重要发明。
织造的技术是从编织开始的,原始社会编织的方法有平铺式和吊挂式两种,大概和编席,编发辫一样,原始的织造工具原始腰机织造时经纱张力全靠腰脊力量来控制,它看起来虽简单,织工席地而坐,却能织造出紧密均匀的产品,腰机多综提花的技术简单,用这种技术制造出各种对比强烈,造型丰富多变的几何纹样。
春秋战国时期有名的织机–鲁机,和原始腰机相比,已发展为一部较完整的织机,因有机架织工可以坐在机架前的做板上织造,降低了织工的劳动强度,提高了效率,另外有了经轴,织物也增加了长度。斜织机进步的一面是安装了脚踏开口装置,织工用脚踩着脚踏板纺织,这样双手解脱出来,一手投梭,一手拉筘打纬,生产效率有了很大的提高。
丝绸面料
秦汉时出现了多综多蹑板和线综牵吊式大提花机,用线个别牵吊经纱,然后按题经需要另外用线串起来,拉线便可以分为几百组到几千组,由几百到千余条线来控制,这些线便构成了“花本”,织工只管引纬打纬,另一花工在机顶按既定的顺序拉线提经,花纹就可以织的很大。可以织造多彩提花鸟、兽、汉字文锦,战国时期,在纺织纹样中,有了龙、凤等题材,表现出一种飘逸、神奇、浪漫之美。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衣食住行基本生活条件需求不断提高,在满足穿暖的情况下,对衣服的美与健康有了更高的要求,纺织技术和产品的品质也不断得到提高和发展,随着纺织机器的不断改进,新原理,新方法,新技术,新产品不断的诞生,不断地向优质,高产,自动化得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