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三洋投影机开机灯泡亮一下又灭了什么,以及三洋投影机拆机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文章详情介绍:
极米Z5次旗舰无屏电视Z5评测报告
原打算今天在把刚送到的极米Z5认真体验下,奈何公司总部一串“夺命连环call”逼得我现在正坐在高铁上“一路向北”去帝都。不过好在昨晚和今晨已经对极米Z5有了一些初步的体验,至少可以把这篇快速体验文赶出来。
极米Z5是之前与极米H1S、imea儿童无屏电视一起发布的三款新品之一。相对于旗舰H1S和全新的imea系列,Z5看起来更像是一次相对“按部就班”的小升级。不过,事实上我相信这款产品肯定会成为极米未来销售的主力,因为它不仅满足了我们对微投(或者按照极米的说法叫‘无屏电视’)的各种期望,而且还比预想的更好一些。
坦率的说,极米5在产品外观(包括包装)方面并没有太多“吸睛”之处:黑/金两色印刷是目前流行的配色,但实际主机却是更传统的银黑色。我原以为它在机顶上会沿用Z4X的黑胶唱片设计,但实际却只有金属拉丝面板。极米Z5三围是158*169*112,体重1.7kg,整机投影面积大概是我的SurfaceBook一半,体积在微投产品中不算小但比旗舰H1系列“苗条”点。本机的这个造型还是比较容易融入现代家庭环境的。不过让我稍感遗憾的是,它和H1系列/Z4X一样不带内置电池,需要额外连接电源工作。
相比以往机型,极米Z5最大的特色在于画质提升:
这款机型采用0.45″DMD RGB-LED的DLP元件,同时亮度达到了1000 ANSI流明,官方宣称比Z4X提升了70%。其实这两年微投的亮度一直在稳步提升:从早年的200 ANSI流明到后期的400、600直到今天旗舰H1S的1100 ANSI流明,整体亮度已与传统家用投影机相当。请注意,ANSI流明标准要比日系家用投影机常用的ISO流明标准要高很多(通常可以按照1:4换算),事实上大家可以在我昨天发布的微博中看到,极米Z5即使是在完全没有遮光的房间内使用,投在白墙上的画面也已经可以看清楚内容。
不过,这里所说的“看清楚”并不代表极米Z5真的能在完全不遮光的明亮环境中使用。事实上,如果想要有比较好的色彩/对比度表现,我还是需要将房间拉上窗帘(但无需特别的遮光窗帘)。事实上,现在极米Z5在使用时允许房间内有一点环境光线或者点上一盏灯(不要像我这样直射在屏幕上)。这是我在办公室里用相同参数拍摄的两张屏摄:下图是在几乎完全暗室内看到的效果(白墙),上图则是在背后开了一盏办公室LED灯。可以看到,虽然上图中投影画面受到灯光影响而略有些发黄,但如果只是为了看看网剧,这样的画质完全可以接受。
极米Z5允许用户对影像进行比较详细的调节:除了多种LED灯泡亮度预设外,用户也可以对画面降噪进行控制。不过,我最关注的还是首次出现的“运动补偿”功能。极米Z5机身内有一段“香港店招”的demo,在关闭运动补偿时这段demo帧数不足,看起来画面运动不连贯;如果此时我将“运动补偿”设置为“强”,就会立即明显感觉画面移动变得非常流畅平滑。事实上,通过插帧技术使得运动画面变得更加平滑是现代中高端平板电视机都有的功能,但在极米这类微投产品中却是首次出现!
“运动补偿”的出现,使得极米Z5在播放球赛或者玩动作游戏时的画面流畅度大大增强。正好之前有朋友在微博上问我能否用极米连接PS4等游戏机,其实只要有HDMI输出的机型都可以连接极米,但因为有了运动补偿,所以在极米Z5上玩“枪车球”类游戏的体验将会比其他同类机型更出色。但我也要提醒各位:该功能虽然会让运动画面变得更加平滑,但有时也有负作用。就好像之前我在评价120帧版本《比利林恩的中场赛事》中所说:过高的帧率会让影片“失去电影质感 ”,看起来更像是廉价的“电视剧”。所以,实际我在用极米Z5看电影时会将动作补偿功能关闭或者设置为“低”,唯有玩游戏或者看球赛时才会设置为“强”。
另外,极米Z5还增加了一个很多用户非常期望的功能:左右梯形校正。这个原本只出现于旗舰H1系列的功能,允许用户即使不把投影机放在屏幕/白墙正中间,也能获得一个标准的矩形画面。昨晚我故意将Z5放在家里影音室的沙发边缘,以倾斜角度投影。但此时实际出现的幕布上的画面却依然能够做到“横平竖直”!当然,这种基于数字的画面校正(对四个画面边角分别进行变形控制,自由度很大)在画质上是不如纯粹光学的“镜头位移 Lens Shift(比如我家当年使用的三洋Z4)”技术。但考虑到一来镜头位移技术不仅会增大机身体积,而且成本也很高,而且这种倾斜校正多出现于临时把Z5放在某处使用,所以即使画质略有损失也可以接受。当然,我个人还是会建议各位尽可能把极米Z5放在银幕/白墙的正中间使用的。
很遗憾,由于时间关系我还来不及体验极米Z5的HDR功能,但即使从目前看到的效果而言,这款机型也已经达到了“极米次旗舰”的水准。尽管它依然采用1280*800的分辨率(主要对应720p,而旗舰H1系列为物理1080p),但由于亮度提升再加上运动补偿以及多达数十项画质提升技术(官方宣传语),我认为其画质几乎已经是同级产品中的最佳。而且,其效果已经和传统大型的家用投影机非常接近,甚至在一些地方得益于新款DLP元件的性能提升(比如对比度,色彩饱和度)而有所超出。
极米官方肯定对Z5的音响功能做重点介绍,这也是一款带有哈曼卡顿音响,既可以连接wifi网络播放在线音乐也可以通过蓝牙与手机连接听歌的产品。因为明显在“厚度”上有优势,因此极米Z5的声音要比那些主打轻薄的机型更丰满,关闭投影模块单纯用来听听流行歌曲也的确效果不错。我个人其实比较喜欢极米Z5在音响模式下浮现在机顶的这条细红线——它其实是触控式音量调节指示灯,暗室中手指沿着它左右滑动就能增大或者减小音量,比使用遥控器更加方便。
最后还有三点补充:
1、由于采用了更高速的处理器(Mstar 6A838)和2GB内存,再加上8秒高速开机、自动连接5G WIFI网络以及重新调整布局的GMUI3.0,极米Z5操作起来比以往机型更流畅更自如。我终于可以不用再连续跳过好几个并不会使用的页面,而直接把“应用”作为开机主页了!顺便说下,虽然极米Z5现在也不再允许用户直接用U盘安装第三方apk文件(文件管理器无法识别*.apk),但实际我却可以通过手机上的“无屏助手”远程安装,甚至直接在“应用商店”里找到“沙发管家”app(并不会出现在应用商店首页上,而是需要稍微寻找下)。有了这个软件平台后,然后再想装啥第三方就看你自己的了。我反正一般都会装上“电视猫”和“电视家2.0”或“小薇直播”;
2、这台极米Z5首次开机后就提升固件升级。新固件带来了双屏模式,也就是同时显示两个不用信号源的画面:比如图片中我同时显示了极米自身的GMUI和同事的笔记本登录页面。你也可以自己设定两个画面的左右位置和大小比例甚至输出谁的声音。所以,理论上极米Z5可以实现我和家里领导同时使用:她去看连续剧,而我则是外接XBOX打游戏。另外,有朋友问到极米Z5的风扇噪音问题:昨晚在家和今天上午在公司使用时,Z5自动风扇转速始终在1-2档(总共10档),温度也一直维持在39-45℃之间。整体风噪很低,与传统投影机相比(比如我家的爱普生)完全不在一个层面上;
3、目前极米Z5在其官网上的售价是3499元,有朋友提出这个价格其实已经接近一些传统1080p投影机的(水货)售价,那我们为什么不买传统投影机而要选择极米Z5样的720p机型呢?事实上这还是回到了我曾反复说过很多次的话:如果你单纯想要构建一整套带幕布、带环绕声系统的家庭影院,那的确可以选择传统家用投影机。但事实上,现在我们说的无屏电视/微投并不是这么玩的。以极米Z5为例:
首先,它拥有体型小巧方便移动、超短管投影大尺寸、LED灯泡寿命超长(起码2w小时是传统灯泡10倍)的基本特性,同时由于自带可以安装app的智能系统以及可以当无线音响用的哈曼卡顿喇叭,所以这玩意的可玩性很强。我可以随时把极米Z5任意放到某一个房间利用白墙、天花板(甚至不一定是纯白的)用大画面看美剧和玩游戏,既不用考虑音响连线也不必担心灯泡寿命,再加上首次开机只有8秒(之后开关速度更快),所以相对于传统投影机,极米Z5使用时的自由度更高。
事实上,在我家既有传统投影机也有极米这样的微投。因为它其实和我家的传统投影机形成了一个互补:我会在影音室里用1080p的爱普生+全景声音响系统观看最新的蓝光大片,而在餐厅、书房里则用极米追美剧或玩XBOX。有时候,我还会直接带着微投大半夜的去朋友家里看直播,开一个“足球之夜”派对。所以,尽管大家都是投影机,但两种设备的使用场景并不相同,它们所带来的乐趣也各有所长。更何况,考虑到现在极米Z5因为亮度和画质双双提升,实际它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可以用来取代同价位的入门级传统投影机了。毕竟,我一向认为在家庭影院里,大画面带来的视觉震撼的远比从720p到1080p的分辨率提升重要的多!
百年经典!盘点影像行业中那些百年品牌
上周宾得欢庆了他们的100周年纪念,成为了日系影像行业中第四个百年品牌。我相信会有人好奇在目前影像行业中有哪几个品牌已经拥有100年的悠久历史了,他们的究竟是如何发展起来的,今天我们影像新势力就来给大家科普一下吧~本文中的顺序是按照百年品牌的新旧排序的,另外文章比较长,希望大家能够慢慢读完~
宾得
1919年,梶原熊雄(KajiwaraKumao)在东京大塚创立了旭光学工业合资会社(Asahi Kogaku Kogyo G.K.),主要生产眼镜(豪雅:嗯?)、双筒望远镜以及电影放映镜头。1923年,旭光学制造了日本生产的首款电影投影镜头“AOCO”。1933年开始,旭光学开始为小西六,也就是柯尼卡的前身生产相机镜头。1936年梶原熊雄突然患病,外甥松本三郎接班。1938年,旭光学工业合资会社改组成立旭光学工业株式会社,主要生产光学仪器与望远镜。
1945年,旭光学在东京轰炸中被烧毁,被迫解散,1948年才重新恢复生产。1952年,旭光学发布了日本第一台35mm单反相机Asahiflex,从那以后起,旭光学创造过诸多世界第一和日本第一,也算是称雄一时。
1957年,旭光学推出了“ASAHIPENTAX”,配备一个五棱镜取景器和M42卡口镜头。这也是“PENTAX”第一次出现在人们眼前。
1969年,旭光学成立50周年,推出了“ASAHI PENTAX 6×7”中画幅相机,时至今日,宾得67 II还是很多人的心中最爱。
1975年,旭光学推出了K卡口的“ASAHIPENTAX K2/KX/KM”K 系列单反相机。K卡口从1975年起,一直用到了现如今。
1997年,旭光学推出了世界首款可更换镜头自动对焦中画幅单反相机“PENTAX 645N”,并在1998年问鼎全球最负盛名的三大奖项:1998 年度日本相机大奖 (Camera Grand Prix ’98)、欧洲 EISA 以及 TIPA 大奖。
2002年,旭光学公司正式更名为宾得株式会社,并且在数码单反相机领域发力。2006年宾得推出的配备内置防抖机构的“PENTAX K10D”数码单反相机,再次包揽2007 年度日本相机大奖 (Camera Grand Prix 2007)、欧洲 EISA 以及 TIPA 大奖。
2007年,宾得株式会社被日本另一个光学(眼镜)大厂豪雅株式会社以股票收购的方式吸收合并。豪雅非常不客气的拿走了宾得优秀的镀膜工艺生产豪雅自己的滤镜,使豪雅的滤镜质量突飞猛进。在豪雅手上,宾得推出了各种彩色版本的入门单反相机,以求尽可能高的销量,并且还让图丽生产其他品牌卡口的宾得同款镜头,以实现利润最大化。
2011年,理光集团宣布收购处于豪雅魔爪下的宾得摄影事业部,并在2012年成立了全资子公司理光映像株式会社,重新走上正轨。2016年,在期盼了十来年后,宾得粉丝们终于迎来了宾得第一台全画幅数码单反相机“PENTAX K1”。
虽然100年走下来坎坎坷坷,但宾得至少挺了过来。2020年,宾得还会推出APS-C画幅旗舰数码单反与HD PENTAX-D FA★85mm F1.4 SDM AW镜头。希望宾得能够在影像行业中坚持自己的道路,越走越远吧。
奥林巴斯
诞生于1919年的奥林巴斯也有一段非常传奇的历史。奥林巴斯的创始人,山下长是一位毕业于东京大学法学部法律专业的律师,1918年在贸易公司常盘商会中,经营出色,于是常盘商会的老板出资让他创业,于是在1919年建立了高千穗制作所株式会社,致力于生产日本制造的显微镜。
1920年推出了“Asahi”显微镜(宾得:嗯???)。1921年注册了“奥林巴斯”商标。1936年推出了奥林巴斯的第一款相机“Semi-Olympus I”
1949年,高千穗制作所株式会社正式改名为奥林巴斯光学工业株式会社。1950年开发出了世界上第一台具有实用性的胃内照相机,开始了辉煌的内窥镜历史。
1959年奥林巴斯推出了“OlympusPEN”半幅胶片相机,小巧精致,价格便宜,同样一卷胶卷能多拍一倍数量的照片,成为了奥林巴斯在相机领域的成名之作。从此奥林巴斯走上了“小而美”之路。
1972年奥林巴斯推出小巧轻便的35mm单反相机OM-1,至今仍是颜值最高的胶片单反之一,OM系列产品深受胶片摄影爱好者喜爱。
1991年奥林巴斯推出首款µ[mju:] 相机。该系列是最畅销的奥林巴斯相机之一。
进入数码时代后,奥林巴斯为了与行业巨头佳能、尼康错位竞争,选用了比APS-C画幅稍小的4/3英寸传感器,继续坚持“小而美”的道路。2003年奥林巴斯光学工业株式会社更名为奥林巴斯株式会社,并推出了首款数码单反相机E-1。
在2009年,也就是“OlympusPEN”诞生50周年之际,奥林巴斯带来了无反光板Micro4/3系统开山之作E-P1,开启了新的时代。2009年也算是无反相机的元年,此后各家品牌先后涌入无反相机市场,百花齐放。
2019年,奥林巴斯迎来了其100周年,推出了M4/3系统新旗舰OM-D E-M1X,集合了大量业内领先的技术于一身,好好的秀了一番肌肉。比如7.5档的光学防抖,手持16合1高分辨率拍摄,60张每秒全像素连拍,100W USB PD充电。
除了OM-D E-M1X以外,今年奥林巴斯还更新了镜头线路图,准备推出更多高规格长焦镜头,用相对便携的体积和强悍的机身性能进行差异化竞争,争取在未来再创辉煌。
松下
与其他几个文中提到的品牌不同的是,松下几乎没有经历过胶片时代,而是直接从数码时代开始发展相机。虽然听起来松下生产相机的时间并没有那么悠久,但松下确实已经是个百年企业了。1918年,日本的“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在大阪创办了松下电气器具制作所,开始生产灯泡插座。值得一提的是,当时一同创业的伙伴还有一位叫做井植岁男,他是后来三洋电器的创始人。
之后的松下连续发布了多款明星产品,比如自行车灯,电熨斗,收音机,干电池等等,并且顺利度过了1929年的经济危机。
二战后的松下日子过的并不太好,直到1950年前后才缓了过来,先后发布了洗衣机、黑白电视机和电冰箱,并且开始拓展海外市场。
1967年,松下推出了第一台摄像机,正式进入了影像行业。
1976年松下推出了他们的首款家用摄像机VZ-M10。1978年推出了首款便携式VHS 摄像机VZ-C510 VHS,该创新型号配备的是独立的摄像机部分和视频卡座部分。这个外形还真的挺唬人的……
1988年,松下推出了自己的首台电子静态照相机 AG-ES。
1990年,松下推出了带图像稳定功能的“Brenby”NV-S1摄像机,使初学者能够捕捉美丽的图像。这台机器已经有了现代DV的样子了。
虽然松下是做不可更换镜头型数码相机起步的,但松下的野心可不止于此。2003年,奥林巴斯推出了数码单反之后,作为奥林巴斯合作伙伴的松下自然也想尝试一下这个市场。2004年松下推出了一台使用2/3英寸CCD传感器的相机LUMIX DMC-LC1,积累高端相机的生产经验。这也是第二次松下和徕卡共用同一套设备,分别推出松下款和徕卡款相机的产品(第一台是2001年发布的LUMIX DMC-LC5)。
2006年,松下正式进军数码单反市场,发布了旁轴相机外形的数码单反LUMIX DMC-L1,搭载了750万像素的Live MOS 4/3英寸传感器。同样的,这台机器也有个可乐标的双胞胎兄弟。与它一同发布的还有打着徕卡标的镜头——Leica D Vario-Elmarit 14-50/2.8-3.5 ASPH。
2007年,松下推出了单反相机外形的第二台数码单反相机LUMIX DMC-L10。采用了1010万有效像素的Live MOS 4/3英寸传感器,不过这次徕卡就没有跟进了。
2008年,松下推出了世界上第一台无反相机,LUMIX DMC-G1,保留了4/3英寸传感器,去掉了反光板和五棱镜。从初试高端相机到引领技术革新,松下仅仅花了4年时间,令人感慨。
2014年,松下发布了4K无反相机LUMIX DMC-GH4,是首批支持4K视频拍摄能力的照相机产品。也正是那时候起,流媒体开始集中爆发,松下是最早搭上视频拍摄这一热门功能点的几个品牌之一。
2019年,松下发布了搭载全画幅传感器的无反相机LUMIX S1/S1R,正式杀入全画幅无反相机市场。之后发布的LUMIX S1H更是目前唯一一台能够拍摄6K视频的照相机产品。松下在M4/3系统和全画幅系统齐头并进,成为目前市场上的豪强之一。
虽然松下在影像行业的年份不久,但是每一步动作都雷霆万钧,我觉得松下的未来,会更加的精彩。
ALPA
要是不查资料我真的没有想到ALPA也刚刚度过了百岁生日。1918年,一个叫做“Pignons SA”的公司在瑞士汝拉山脉成立,创立之初主要专注于生产手表的零部件。
最初ALPA做的是35mm胶片相机而不是现在的中画幅相机。1944年Pignons SA推出了首款相机“ALPA-Reflex, Model C”,之后的改进型“Model 9d”是世界上首批带曝光表的相机之一。
1946年2月19日,ALPA品牌在瑞士正式注册。到1965年时,ALPA的相机产量达到了顶峰,每年能够生产1300台相机,之后由于日系相机品牌的强势,导致销量急剧下滑。到1990年时,Pignons SA宣布破产,当时生产的最后一款相机机型为“ALPA 11”。不搜不知道一搜吓一跳,ALPA 11就像现在的徕卡,各种限量版,甚至还有镀金版本,真的亮瞎了我。
1996年,债权人Capaul& Weber得到了ALPA的全球销售权,继续生产经典的35mm ALPA单反相机,并进军中画幅相机领域。1998年,ALPA在Photokina 98上展示了前两款ALPA 12型,ALPA 12 WA和ALPA12 SWA。如今我们看到的绝大部分ALPA相机就是各种ALPA12系列了。
之后的十几年里ALPA推出了大量版本的ALPA12系列产品,获得了用户的广泛好评。说实话,ALPA的镜头使用的是Rodenstock、施耐德定制镜头,后背使用的是哈苏、飞思或者胶片后背,ALPA的机身其实就相当于个后背和镜头的连接器而已。即使如此,ALPA依然活的相当滋润,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来自于瑞士的可靠精度。
尼康
由于德国停止向日本供应军用光学仪器,1917年,成立于1881年的东京计器制作所的光学部门在三菱合资会社长岩崎小弥太(KoyataIwasaki)的支持下,组建了“日本光学工业株式会社”(Nippon Kogaku Kogyo Kabushiki Gaisha,简称Nippon Kogaku K.K.),专门生产望远镜、潜望镜、军用测距仪、航空照相机等各类军用光学仪器。
1921年日本光学聘请了来自于德国的8名光学专家,此后又兼并了当时日本第一家现代化镜头工厂,藤井镜头制作所。1927年日本光学实现了光学玻璃的批量生产。1932年,日本光学生产的照相机镜头被命名为“尼克尔”,不过在二战结束前,日本光学只专注于生产镜头,并没有涉足相机机身制造。当时日本光学与“精机光学研究所”合作开发了一批相机产品,由“精机光学研究所”生产机身,由日本光学生产镜头。“精机光学研究所”就是后来的佳能。
二战结束后,日本光学将生产重心从军用调整为了民用,1946年,日本光学推出了旗下的第一台相机“Nikon I型”,并于1948年正式投入生产。但是“Nikon I型”采用的胶片画幅与市场上主流的柯达胶卷不兼容,最终只打入了欧洲市场。
1949年,美国记者 JacobDeschin 在日本买走了一台 Nikon M,并在《纽约时报》上写了一篇报导,从此Nikon的名字为世人所熟知。所以日本光学在全球各地成立的子公司都直接叫做尼康而不是日本光学了。并且在当年日本光学成功的在东京、大阪证券交易所上市。
1959年尼康推出旗下第一款单反相机“Nikon F”,也就是俗称的“大F”,可更换五棱镜取景器和卷片马达的设计,算是模块化设计的鼻祖之一。
1971年推出了第二代旗舰单反相机“Nikon F2”,带高速卷片马达以及胶卷盒的“Nikon F2”能够支持14张每秒连拍,连续拍摄750张胶卷。当年的阿波罗15号上搭载了“Nikon Photomic FTN”,尼康成了继哈苏以外另一家“上太空”的相机品牌。
1980年尼康推出了传奇机身“Nikon F3”,直到2002年才正式停产,生产了整整22年,我身边也有不少F3用户对它爱不释手。柯达在尼康F3的基础上开发出了全球首款数码相机。
1988年,日本光学工业株式会社正式改名为株式会社尼康。从1988年推出的“Nikon F4”起,尼康单反的外观就开始变得更加现代化,1996年推出“Nikon F5”以及2004年推出了胶片相机的收山之作“Nikon F6”,都见证着尼康在专业领域的辉煌。
尼康算是比较早涉足数码单反领域的,1999年尼康推出了第一台数码单反相机“D1”,不过尼康自己的编年表上的第一台数码单反相机则是“E2/E2s”,发布于1995年。
2007年尼康推出了全画幅数码单反相机“D3”,并在2008年的奥运会上大放异彩,赚足了口碑,而尼康的宿敌佳能此时还使用着APS-H画幅的旗舰单反。
2009年松下和奥林巴斯先后推出了数码无反相机,于是尼康在2011年推出了1英寸传感器的“Nikon1 J1”和“Nikon 1 V1”试水无反相机市场,销量不甚理想。
随着运动相机的兴起,尼康再次在2016年试水运动相机领域,发布“钥动KeyMission”系列运动相机,最终销量依然不甚理想。
2017年,尼康迎来了创立100周年,同时面世的还有尼康相机领域的集大成者“D850”,时至现在的2019年年底,尼康D850依然是综合性能最强的全画幅数码单反相机。
2018年,尼康终于推出了全画幅无反相机“Z 6”与“Z 7”,用一个崭新的面貌迎接下一个百年的挑战。就目前来说,尼康依然是第一线的影像品牌,希望尼康能在这个新的百年之中更加精彩吧!
ARRI
作为电影行业的巨头,ARRI的两位创始人奥古斯特•阿诺(August Arnold)与罗伯特•莱德(Robert Richter)的经历,简直就像漫画故事主角一般,一路“开挂”,直到成为如今的规模。1915年,阿诺和莱德还是两个不满20岁的小伙子,他们虽然没有钱,但是有着一个想拍电影的心,于是通过打零工比如修自行车,当安装工人攒钱,终于攒出了一台二手Urban 35mm摄影机,成为了自由摄影师。
1917年,他们以自己姓的前两个字母组合在一起,成立了ARRI,在慕尼黑的土耳其大街上开了家小店铺,如今,那里就是ARRI集团的全球总部。在之后的岁月里,这两位年轻人作为摄影师,参与了超过100部电影的拍摄,在实际拍摄中他们不断改进自己手上的设备,并在他们的店铺里售卖。
1920年,他们独立制作了《列车劫匪》和《致命牛仔》,赚来的钱投入到了印片机的改进和生产,并通过销售印片机又赚到了一笔钱。
1924年ARRI制造了他们的第一台带镜面反射器的电灯泡,并设计了一台发电车来供电。同一年ARRI推出了第一台摄影机,KINARRI 35,是一台手摇式35mm摄影机。在这两个年轻人不拍摄电影的空档期,他们把摄影机租给其他摄影师使用,赚取租赁费用,后来催生出了ARRI Rental Group。
1928年ARRI推出了面向业余者使用的手摇式KINARRI 16摄影机,此后不久,配备弹簧机械装置的高级版也面市了。
1937年是ARRI值得纪念的一年,ARRI生产出了史上第一款反光镜快门摄影机ARRIFLEX 35。在电影创作史上,掌镜摄影师第一次能够无视差地透过取景器对焦与构图,这种能够真正透过镜头观察的能力让电影人对他们的视觉创作有更精确的掌控。45年后的1982年,ARRIFLEX35获得了奥斯卡奖。
1944年,ARRI将工厂从慕尼黑搬到了布兰伦伯格堡和布赫,之后,慕尼黑总部被轰炸机编队炸毁。二战后,ARRI快速恢复了生产,开始销售ARRIFLEX 35II摄影机,最后一共生产了超过17000台ARRIFLEX 35系列摄影机。
1965年,ARRI推出了第一款自带隔音的ARRI摄影机ARRIFLEX 16BL,这样就不用担心影响到同期声的录制了。
1970年,ARRI推出了市面上唯一一款能够拍到150 fps的X光电影摄影机ARRITECHNO35,应用于心血管造影术领域,在全球共卖出13000台。
1972年,ARRI发布了第一款自带隔音装置的“影棚静音”35 mm胶片摄影机ARRIFLEX35BL,将原来80磅重的同类产品减轻至33磅重。这一时期使用35BL拍摄的代表性影片有《出租车司机》、《天堂之日》、《现代启示录》和《闪灵》等。
同一年ARRI推出了世界上第一台日光型灯头设备ARRISONNE 2000 W,采用了来自欧司朗的HQI技术,是HMI灯的雏形。
1975年ARRI发布了采用对称设计的专业摄影机ARRIFLEX 16SR,在机身任意一侧都能轻松操作,使得它几乎统治了新闻与纪录片领域。
1989年,NASA将一台ARRIFLEX 16 mm摄影机搭载到哥伦比亚号太空飞船上进入了太空轨道,ARRI在太空探索史上留下了自己的足印。1990年,ARRIFLEX 16 mm跟随亚特兰蒂斯号太空飞船再次飞向太空。同一年ARRI发布了65mm胶片摄影机ARRIFLEX765。765是一款具有音频同步功能的摄影机,噪音水平低于25db(A),同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2至100 fps帧率范围。明亮的光学取景器、光圈补偿速度开角和机械调节的180度反光镜快门这些新颖特性,是其它65 mm摄影机所不具备的。
进入20世纪90年代,ARRI先后发布了ARRIFLEX 535、ARRIFLEX 16SR 3、ARRIFLEX 535B、以及ARRIFLEX 435,一经发布就成了电影行业的绝对主力。ARRIFLEX 435做工扎实、150 fps高速摄影运动组件超级平稳,它还特别配备了机内特效,例如程控式开角、单帧、运动控制与手摇效果。
同一时期,ARRI开始涉足电影镜头行业,与蔡司联合发布了Variable Prime、Ultra Prime系列电影镜头,这几个系列至今都是电影镜头的绝对主力。
1998年ARRI推出了ARRILASER胶片记录仪,发布之时就支持4K格式,成为胶片记录的行业标准,并且获得了2002年奥斯卡科学与技术奖。
2000年,ARRI奥地利分公司与维也纳的Moviecam公司(现属ARRI集团)联合设计出世界上最先进的35 mm摄影机系统ARRICAM,一举成为销量冠军。ARRICAM Studio(ST)和ARRICAMLite(LT)摄影机与ARRIFLEX 435一起成为了电影行业最受欢迎的摄影机。
2003年,ARRI推出了最后一台也是最小巧的35mm胶片摄影机ARRIFLEX 235,被广泛用于特殊拍摄领域。
2005年ARRI推出了旗下第一台数字电影机ARRIFLEXD-20,正式迈入数码时代。
2010年,ARRI基于大量的反馈和技术打造了一款革命性的35 mm格式数字摄影机ARRI ALEXA,一经发布,立刻就登上了销量王座。之后发布的ALEXA Plus机型加入了内建无线遥控、ARRI镜头数据系统、更多的输出接口并集成位置与运动传感器。旗舰型号ALEXA Studio配备反光镜快门、光学取景器与4:3影像传感器,是一台真正意义上支持变形宽银幕的摄影机。
2015年ARRI为显微镜手术领域提供了一个数字3D观察影像设备ARRISCOPE。这是史上第一次,手术助理、学生与工作人员能够以完全相同的视野、完全相同的品质精确观察和录制主刀医生所看到的手术区域。由于它的3D影像能够记录并优化用于教育目的,甚至实时流媒体传输到医学会议的现场,因此ARRISCOPE的优点已经远超手术室所需。
同一年,ARRI使用数码技术复活了65mm胶片,发布独家的ALEXA 65摄影机系统,成为了诸多顶级商业电影制作人的最爱。另外一台同年发布的ALEXAMini也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大概是如今片场中最常见的数字电影摄像机,没有之一。
也是同一年,ARRI关闭了慕尼黑总部的胶片冲印厂,因为在关闭之前的一整年里,这里没有冲印过一部电影,这也宣告了一个时代的落幕。
2018年年初,ARRI发布了全新大画幅摄影机系统ALEXA LF,提供了尺寸略大于全画幅传感器,并同步推出了ARRI SignaturePrime镜头搭配摄影机系统使用。2019年,ARRI发布ALEXA Mini LF,新的百年,ARRI用全新的系统迎接新的时代。
也许再过100年,ARRI的传奇应该还会更加精彩,回头看ARRI历史,真的想不到ARRI的创始人居然是两个刚刚成年的自由摄影师,真的太过于励志了。
除了上面我们提到的这些品牌以外,还有很多欧美品牌都有着超过100年的历史,比如诞生于1846年的蔡司,1913年的徕卡和施耐德,1839年的福伦达,1886年的库克以及1881年的柯达。不过限于篇幅原因,我们就不一一介绍了。不过在查资料的时候也让人唏嘘不已,日系最古老的品牌柯尼卡已经被并购进了索尼,下一个迎来100周年的禄莱已经卖身成了贴牌货。今天的文章很长,整理资料也花了不少时间,希望大家能够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