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苗批发基地与内蒙古养鱼

近期海南罗非鱼的塘口收购价低至3.5元,养殖户直呼亏本没利润,加工企业受中美贸易战影响出口受阻,这是罗非鱼目前养殖终端和出口加工销售端急需解决的问题。罗非鱼,从长相上来看酷似中国的鲫鱼,所以又名非洲鲫鱼,在引进中国后经过数年发展,我国现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罗非鱼养殖国和供应国。前些年罗非鱼的养殖热度丝毫不亚于近些年的网红品种小龙虾,近些年风头逐渐被一些新兴养殖品种抢走,但在中国南方沿海的很多地区,罗非鱼依旧是主要的养殖品种。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罗非鱼产量达160多万吨。从2019年下半年开始,全国水产品行情表现低迷,草鱼、生鱼、对虾等更是跌入历史“冰点”,而罗非鱼也不可幸免地卷入了这场“寒潮”之中。近期海南罗非鱼降价最为明显,塘口价格徘徊在养殖成本附近,对于养殖户来说已经基本无利可图,养殖技术不是很好的养殖户甚至亏本。

罗非鱼作为海南第一大出口创汇农产品,养殖占全省淡水鱼养殖总量的80%以上,养殖分布集中在文昌、海口、定安等东部地区,淡水养殖面积约3.33万hm² (公顷)。在发展罗非鱼产业促进海南渔业持续增产增效、渔民增收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近几年罗非鱼成鱼市场价格持续走低,养殖终端面临零利润甚至亏损风险,波及到罗非鱼苗种、饲料和加工等产业链其他环节的运行状况,越来越多的养殖从业者对产业未来发展感到担忧和迷茫。因此,认清产业现状,准确预判产业发展形势,及时调整产业经营运行模式和产业政策,才能保障罗非鱼产业向着可持续的方向良性发展下去。针对这些问题,笔者采访了海南天之渔水产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刘志利,让他从一个专注罗非鱼养殖、苗种孵化销售十几年的从业者角度,谈一谈罗非鱼目前全球和中国罗非鱼产业发展形势,以及他对中国罗非鱼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思考和见解。

海南天之渔水产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刘志利

水产养殖网: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今年罗非鱼的价格行情低迷?

刘 志 利:罗非鱼这个品种很特别,其他品种的水产品,国人养殖都是为了最后端上我们自己的餐桌,但罗非鱼不一样,它是外来引进品种,由于肌间刺少,营养价值高,是欧美人餐桌上提供鱼类蛋白常见食材,前期由于养殖效益不错,我国才开始引进大规模养殖,所以这个品种主要都是出口创汇。今年受中美贸易战影响,加征2000亿美金关税清单中,就包括了罗非鱼,多增加的25%关税,自然而然的影响了罗非鱼的出口。出口受限,国内的消费习惯没有培养起来是导致罗非鱼价格低迷的最直接原因。当然还包括养殖技术、模式、气候、以及苗种问题都影响着罗非鱼的养殖效益。

水产养殖网:您说到的罗非鱼苗种问题是影响养殖效益的一个影响因素,会产生哪些影响?

刘 志 利:目前罗非鱼在国内的养殖历史已经很长了,最大的问题还是在苗种这一环节。因为随着饲料工业的发展,饲料之间的差距不是很明显,海南作为罗非鱼的养殖区域气候条件也是具有先天优势的。最大的变数就是在苗种的差异上。最直观的就是苗种的好坏会影响饵料系数。在相同的养殖环境、饲料投喂情况下,好的优质苗种的饵料系数在1-1.2之间,差点的种苗饵料系数1.5-1.8之间。这不是简简单单的饵料系数的差距,这是一个连锁反应。好的种苗饵料系数低,生长快,规格统一、品相好、能抓住高价行情;差的苗种饲料利用率不高,增加养殖成本,规格不统一,养殖成本增大的同时销售价格也低。要想将罗非鱼这条鱼养好,优质苗种是必不可少的。

 

罗非鱼种苗

水产养殖网:您在罗非鱼苗种这个领域可以说深耕很多年,也有自己的苗种基地,能谈谈您基地的基本情况。

刘 志 利:目前基地发展至今将近2000亩的规模,罗非鱼成鱼养殖400亩左右,现在在使用的苗种基地1000余亩,还有今年新开发的新塘口600余亩。公司经过这些年的发展,始终将苗种的质量放在首位。近些年来随着苗种质量在市场上认可度越来越高,市场上对于公司苗种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多。但公司没有一味的去扩大苗种培育规模,去满足市场需求,而是一直在做自己能力范围内的事。2019年苗种销售几乎全年供不应求,确保了苗种的质量的同时,让养殖户看到了实实在在的效果,目前的销售范围遍及国内所有养殖区域。为了在市场上将公司的苗种打造的更有辨识度,公司还注册了自己的罗非鱼苗种品牌,在业内形成了不错的品牌效应。

渔丰源牌罗非鱼种苗

水产养殖网:公司的罗非鱼苗种有哪些优势。

刘 志 利:一、经过这些年我们做罗非鱼种苗积累的经验技术,积累和创造了属于自己的一套培育流程和规范,所有的一切都是在实践中获取,实践出真知,这些经验给我们现阶段的苗种培育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好的苗种离不开高品质的亲本,我们的亲本选育工作开展了很多年,在亲本选育上下足了功夫,不良亲本或者有瑕疵的亲本都会在我们的选育过程中淘汰,确保最后进行繁育的亲本都是最好的个体。

海南天之渔水产科技有限公司罗非鱼养殖基地

水产养殖网:怎么看待近几年包括巴沙鱼、鲈鱼、等新兴品种对于罗非鱼的影响。

刘 志 利:近几年随着罗非鱼养殖成本增加,养殖效益不是很理想,部分地区养殖户积极性有所下降。而一些新品种譬如鲈鱼等品种养殖效益好,利润空间大,市场接受度也越来越高,导致部分养殖户转养这些新兴品种,这会给罗非鱼养殖业带来一定的影响。因为作为一个新品种的养殖,从长远来看,还是要考虑整个产业链的配套够不够成熟,产业链的每一个环节都不可或缺,暂时来看影响还是比较小的。但我们要居安思危,提升罗非鱼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目前来看这些新兴品种未来的市场空间还是非常大的,但罗非鱼作为一个在餐桌上延续十几年的一个消费习惯,短期内还是无法取代的。

 

水产养殖网:未来海南地区会不会存在现有池塘转养其他品种的可能?

刘 志 利:目前来看,大规模转养的可能性不是很大。海南之前对虾养殖火热,后来政府环保监管越来越严格,导致对虾的养殖面积大规模缩水,所以朝南美白对虾转养的可能性不是很高。由于海南的气候条件都是非常适应罗非鱼的养殖,并在这么多年的发展过程中,产业链十分完善,目前只是在对外销售端出了一些影响,如果解决好,这条鱼还是能盘活市场的。同时如果能解决往内陆远距离运输问题也是促进产业发展的重要解决途径。其他的品种在海南有,不过都是小规模分散的,不会短时间大规模转养。我个人还是觉得解决以上问题,罗非鱼还是非常有前景市场的。

水产养殖网:中美贸易战影响着罗非鱼的加工出口,内销是不是一条解决办法?会存在哪些问题?

刘 志 利:罗非鱼在我国主要靠出口,在国内加工好鱼片进行出口。如今作为罗非鱼进口的主要市场,贸易战强加的25%关税,对罗非鱼的出口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内销是一个很好的解决办法,毕竟这也是国人靠着汗水养出来的高品质鱼类蛋白。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还是在于

一、目前国内对于罗非鱼的消费习惯还没有形成起来,消费习惯的形成是一个需要时间的过程。

二、部分人对于罗非鱼的认识还是处在一个较为片面的角度,凭借其外形,认为他的养殖环境不如其他鱼类好,好感度差,其实在罗非鱼的大规模养殖过程中,从鱼苗到人们餐桌,每一个环节都是在跟其他养殖品种同样的养殖环境下进行的,这种认识是片面的。

三、对于罗非鱼的深加工还要继续去开拓,市面上目前已经出现了一些罗非鱼为材料的酸菜鱼产品,这是打开内销市场的重要一步。相信越来越多的人关注罗非鱼这个产业,会有更多适应中国人口味的深加工产品出现,这是一个出口转内销的一个伟大实践,也是解决当前罗非鱼困境的一条必由之路。

部分厂家已经开始推出罗非鱼加工产品

作者:水产养殖网 吴康

 

↑库布其沙漠中的“柴达木”的景色。新华社发(贝赫 摄)

新华社呼和浩特9月28日电(朱文哲、贝赫)牧民老满今年又卖了一百多头牛,但这并不是他家今年的全部收入,因为家里养的蟹还会有一笔进账。

51岁的老满名叫那仁满达呼,家住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杭锦旗呼和木独镇巴音温都尔嘎查,是“十里八村”出了名的养牛大户,周围的人都爱叫他“老满”。这位养牛大户,从去年开始在库布其沙漠深处养起了螃蟹。

说起老满家的螃蟹,还得从杭锦旗引黄河凌水进沙漠讲起。

老满的家在比邻黄河的库布其沙漠腹地,缺水是他以前最头疼的事。“沙漠里有几个自然形成的‘柴达木’,牲口喝水靠它,人喝水只能靠打深井,风沙一大,水就少了。”老满说。

“柴达木”是蒙古语的音译,意为“低洼、有水、长草的地方”,是沙漠里仅有的绿洲。而沙漠北边的不远处就是黄河,流经的杭锦旗是黄河流域流经最长的旗县,每年长达120天左右的凌汛期给沿岸地区带来极高的灾害风险。

一边是水害,一边是沙害。沙会掩水,水能润沙。如何让两者达到一个平衡,杭锦旗人开始了认真的思考。

经过调研论证,2014年凌汛期,杭锦旗利用黄河南岸总干渠和牧业分干渠,首次将凌水成功引入了库布其沙漠腹地。“在黄河凌汛高水位时将凌水引入沙漠低洼地,进而形成水面,以此来改善沙漠生态环境,达到减轻防凌压力和治沙的双赢目的,变水害为水利。”杭锦旗水利局局长刘海全说。

2014年引水尝试的成功让杭锦旗人看到了治沙防汛的新希望。

2015年至今,杭锦旗已累计分凌引水近2.1亿立方米,显著减轻了凌汛压力。不仅如此,如今的库布其沙漠腹地形成近20平方公里的水面和近60平方公里的生态湿地,有20多种植物自然恢复生长,10多种水鸟在这里长期栖息。

“目前杭锦旗在库布其沙漠形成了沙水相连的自然生态格局,促进了生态系统的恢复,也为周边农牧民带来了显著的收益。”刘海全说。

↑库布其沙漠养的蟹。新华社发(贝赫 摄)

曾经恶劣的生态环境让很多牧民不得不退出沙漠,如今,生态恢复吸引牧民重回沙漠,回到“柴达木”变多的沙漠。

曾经老满家只能养几十头牛,而现在已经达到了七百余头。“这样的养牛规模在过去可真不敢想。”老满说,他算了一笔账,一头牛平均可以卖一万元,收入翻番地涨。

让老满惊喜的不仅是养牛规模,还有在沙漠里养殖水产。

老满家有8800亩草牧场,这其中有近1000亩“柴达木”。看着越来越多的水,老满琢磨起了水产养殖。“2016年我尝试在水里养鱼,可是水域面积太大,我缺少养殖经验,好多鱼都游跑了。”他笑着说。

去年,老满和专业的养蟹人合作,在自家的“柴达木”养起了螃蟹。“现在我家的螃蟹大个的每斤能卖50元呢。”在老满看来,自己从放牧“跨界”水产养殖的效果还不错,明年他准备在扩大螃蟹养殖规模的基础上继续丰富水产的养殖品种。

“未来我们规划将黄河凌水继续向东引,进一步扩大水利治沙的效果,让更多农牧民能够在库布其沙漠吃上生态致富饭。”刘海全说。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