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宝sf9205还有身份证后四位代表什么意思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sf9205,以及身份证后四位代表什么意思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文章详情介绍:

中班幼儿欺负行为研究

原文链接
:http://www.51jrft.com/rwxy/sf/937.html

内容摘要:欺负行为是幼儿社会性发展阶段的常见问题,会给欺负双方身心的健康发展造成伤害。

本研究以苏州X幼儿园中班幼儿为研究对象,综合采用观察法、文献法、访谈法以及案例分析法,考察了中班幼儿欺负行为的现状,分析了中班幼儿欺负行为的特点及其成因。结果显示:中班幼儿之间欺负行为是普遍存在的,受欺负者幼儿人数明显高于欺负者;男生比女生更容易卷入欺负行为,成为欺负者;欺负方式以直接的身体欺负占主导;游戏活动是幼儿欺负行为的高发时段;受欺负者应对欺负行为的能力偏低,易消极处理;幼儿教师处理幼儿欺负行为多是惩罚批评。

为科学矫正幼儿的欺负行为,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本文从家长、社会、幼儿教师、学校等多层面提出了科学合理的干预策略。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中班幼儿欺负行为

目 录

一、问题的提出 1

(一)问题来源 1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2

(一)概念的界定 2

(二)国外关于欺负行为的相关研究 2

(三)国内关于欺负行为的相关研究 4

三、研究对象和方法 5

(一)研究对象 5

(二)研究方法 5

四、中班幼儿欺负行为的现状分析 5

(一)中班幼儿卷入欺负行为的人数比例 6

(二)中班幼儿欺负行为的性别差异 7

(三)欺负行为发生的情境 8

(四)受欺负者的反应 9

(五)教师应对幼儿欺负行为的策略 9

五、中班幼儿欺负行为的特点及其原因分析 10

(一)中班幼儿欺负行为普遍存在 11

(二)男生比女生更易卷入欺负行为 11

(三)欺负发生方式以直接的身体欺负为主 11

(四)游戏活动中欺负行为发生率最高 12

(五)受欺负者应对方式消极 13

(六)教师处理方式以批评惩罚为主,教育为辅 14

六、合理干预幼儿欺负行为的策略和建议 15

(一)家庭层面的干预策略 15

(二)社会层面的干预策略 16

(三)幼儿教师层面的干预策略 16

七、结语 17

参考文献 19

附 录 20

致 谢 21

中班幼儿欺负行为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一)问题来源

 

http://www.51jrft.com/rwxy/sf/937.html

 

对于很多幼儿来说,他们从出生开始,最初几年在家庭中度过,随着他们年龄的增长、认知能力的发展,开始逐渐走出家庭这个小世界,进入社会这个大世界,也意味着幼儿同伴交往的机会开始增加。而当他们进入幼儿园这个大集体时,幼儿同伴交往的机会明显增加。幼儿之间同伴交往变得密切,发生摩擦的几率增加,从而可能导致幼儿欺负行为的发生变得频繁。

在为期三个月的中班实习中,笔者观察到的幼儿的欺负行为不甚少,如:某次晨间升国旗时,开开突然转身用力抓了琪琪的脸,致使其眼角下方受伤,事情发生之后,老师及时制止了开开,并告知了双方家长;幼儿排队放晚学时,幼儿华华无缘由地咬了子豪的手臂,恰好子豪的爸爸来接孩子,在教师的协调下,事情才顺利解决。虽然两次事件中欺负者受到了批评教育,并及时承认了错误,但通过笔者之后的观察发现,两名欺负者并未因此减少对其他幼儿的欺负。欺负行为作为幼儿社会性发展阶段常见的问题之一,不少研究表明欺负行为是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如果欺负者的欺负行为一直没得到及时恰当的矫正,很有可能会对同伴交往造成很大影响,严重者会导致攻击性人格的形成甚至暴力犯罪的出现。对受欺负的幼儿来说,欺负行为不仅对其造成了身体伤害,也导致其情绪不稳、敏感、焦虑、缺乏信心和安全感等,有些甚至开始出现回避或拒绝同伴交往的行为等。4-5岁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阶段,教师及时、恰当的教育不仅对幼儿综合素质的提高以及人格的全面发展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更有利于教师常规的建立及一日活动的顺利开展。

此外,由于国外对于欺负行为的研究多从心理学、教育学等角度进行理论分析,国内以在理论基础上对欺负行为进行具体剖析的研究居多,且大都以中小学生为研究对象,涉及学前幼儿欺负行为研究、教师应对幼儿欺负行为等方面的研究甚少。结合教育实际,基于促进人全面发展的宏阔背景,作为准教师的笔者深刻感觉到对幼儿欺负行为的调查研究不容小觑,遂拟对实习班级(中班)幼儿进行欺负行为的研究。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本研究的目的是了解中班幼儿欺负行为的现状以及形成原因;进一步认识幼儿欺负行为的特点和规律;意识到欺负行为给欺负双方带来的危害,提出合理可行的意见,给我们的孩子创造一个和谐、美好的童年。

本研究的意义从现实中说,帮助欺负者认识自己的错误、纠正欺负行为,让受欺负幼儿减少被欺负的机会,加深了教师对幼儿欺负行为的认识,更能妥善处理幼儿之间的欺负问题。从理论意义上说,更好地贯彻了幼儿园指导纲要的精神,让幼儿“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让幼儿在集体生活中感到温暖、心情愉快。” 丰富和完善了学龄前儿童欺负行为的理论知识;也为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理论参考。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一)概念的界定

欺负行为作为攻击行为的一种特殊类型,在本研究中是指在幼儿之间发生的,身体或心理力量相对较强的幼儿有意地对力量较弱的幼儿实施地具有伤害性的攻击,包括直接身体欺负、直接言语欺负和间接欺负。直接身体欺负指幼儿受到直接的身体攻击,如被殴打、踢、吐口水等,直接言语欺负则指遭受他人辱骂等口头形式。 “间接欺负是指欺负者借助于第三方而对受欺负者实施的攻击,如造谣离间和社会排斥。”本研究中将一个或多个幼儿故意对某幼儿进行殴打、踢、抢夺物品、吐口水、辱骂、说坏话、排斥、离间他人等行为作为判定欺负事件的标准。

欺负行为和攻击行为的区别在于,“攻击行为是指以伤害某个想逃避此种伤害的个体为目的的任何形式的行为,”从概念中可以看出,欺负行为具有以下特征:欺负行为区别于攻击行为最本质的特征是幼儿双方力量的不均等性及“欺负者的未受激惹性(有意性)”,即欺负者较受欺负者在身体和心理力量上处于优势地位,受欺负者反击和自我保护的能力较弱,欺负者在未受激惹的情况下,故意对他人实施欺负 。欺负行为同时具备与攻击行为相似的一般特点,如伤害性。笔者认为某行为是否重复发生并不能作为衡量该事件是否为欺负行为的标准之一,偶发性的欺负行为也是欺负行为,同样会造成受欺负者身心的伤害,可以将这种偶发性的行为归属于“非频繁性欺负”。

(二)国外关于欺负行为的相关研究

20世纪70年代初国外开始出现欺负行为的系统研究,但只局限于北欧地区,直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欺负问题开始引起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

1.欺负行为的理论解释

(1)竞争假设和外部异性假设

竞争假设是指儿童的欺负行为是在学校参与竞争和追求成绩的结果,是儿童在校受到挫折和失败的一种反应。外部异性假设指儿童之所以受到欺负是因为其本身的“外部异性”,如肥胖、红头发、讲方言等等。 但奧维尤斯在1993年时,分别就这两个理论假设进行了实验验证,实验结果证明,欺负行为与这两者并无直接关联。

(2)依恋理论假设

《儿童发展心理学》中将依恋定义为婴儿与抚养者之间一种积极的,充满深情的感情联结。 艾斯沃丝通过长期观察将婴儿依恋划分为三种类型:A类型、回避的;B类型、安全的;C类型、反抗的。该理论指出儿童早期与照看者之间形成的依恋类型影响着儿童将来处理人际关系的“内部工作模式”。美国托里和斯若夫在对儿童自由游戏的观察时发现,具有不安全依恋历史的儿童比其他儿童更多的表现出欺负行为,而具有安全依恋历史的儿童则能回避欺负行为。

(3)信息加工假设

该理论认为高攻击性儿童之所以攻击他人或者采用攻击的方式来处理人际问题,是因为他们对环境的认知加工存在偏差,或者是由于社会认知能力和社会技能水平低下。道奇(Dodge)等人于1986年提出了一个信息加工模型,该模型指出儿童对社会信息做出反应需要五个阶段:编码、心里表征、反应搜寻、反应评价、执行反应。这五个过程中出现“认知偏差”,就可能出现欺负行为。

(4)心理理论假设

心理理论的假设是在信息加工假设的基础上提出的,当儿童的信息加工能力存在偏差无法正确解释儿童的欺负行为,研究者开始试图从用“心理理论”这一角度来解释儿童的该行为。该理论是指儿童头脑中形成的一种理解自己和别人思想、感情和动机的方式。从这一角度出发,研究者发现,欺负他人的儿童知道如何伤害对方、如何逃跑,能较清楚地认识到自己行为的后果,但是喜欢给别人造成痛苦,即缺乏移情能力。

(5)社会学习理论假设

社会学习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的,个体社会行为的习得是以偶然强化为中介的直接学习和观察学习。儿童的社会行为,包括攻击、欺负以及合作、助人等,都是直接学习、模仿和强化的结果。 在现实生活中,如果儿童接触到欺负榜样,他们可能模仿并习得欺负行为模式,或者欺负榜样面前他们对欺负性冲动的抑制机制减弱,就可能表现出更多的欺负行为。

2.欺负行为的特点和类型

欺负作为攻击性行为的一个子集,它与攻击性行为相比具有三个特征:未受激惹性、重复发生性以及欺负者和被欺负者之间力量的不均衡性。从形式上,史密斯教授将欺负划分为直接欺负和间接欺负。直接欺负包括直接身体欺负如打、踢和直接言语欺负如辱骂、起外号;间接欺负包括背后说人话话、群体排斥。

(三)国内关于欺负行为的相关研究

1991年以张文新博士为首,我国开始了对幼儿欺负行为的探讨。我国关于欺负行为的研究还处于描述性阶段,主要集中研究欺负行为的特点、差异、态度表现等。

1.欺负行为的普遍性

张文新对我国9205名中小学生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在被调查的9205名中小学生中有1/5的学生卷入了欺负行为。

屈卫国运用儿童调查问卷对长沙市某两个幼儿园的308名儿童进行调查,调查发现其中有43名卷入欺负行为,占总人数的13.96%。

陈世平对天津市十几所中小学生的调查研究得出了更高的欺负比例。

各项研究证实,在我国,儿童的欺负行为也存在普遍性。

2.欺负行为的年龄特点

张文新学者通过对9000名中小学生的调查发现,受欺负者人数随年级的增加呈现递减趋势,而欺负者比例则保持相对的稳定。

陈世平等根据调查也发现小学被欺负的占20%,初中占12%,高中占4%,而欺负者的比例平均保持在8%。

屈卫国对308名小、中、大班的幼儿调查结果显示,在园幼儿出现欺负行为,但是频率低于小学生。而伏干、刘强对盐城市3所幼儿园和2所小学的调查得出了相反的结论,调查显示学前幼儿欺负行为的发生率相对更高。对于学龄前儿童欺负行为的年龄特点存在争议的原因,一方面可能是研究方法、选取样本的不一致,还有一方面可能是对于学龄前的研究相对较少,导致无法得出较为统一的结论。

3.欺负行为的性别差异

伏干等人对幼儿和小学生的研究表明欺负者中男生显著多于女生,受欺负者中女生显著多于男生。

我国学者张文新对中小学生欺负行为进行的大量调查发现,其中男生比女生更容易卷入欺负问题;在欺负行为的类型上,直接身体欺负更多的发生在男生之间,但是直接言语欺负和间接欺负的比例并无明显的性别差异。

屈卫国对幼儿园幼儿的调查发现卷入欺负行为的男孩显著多于女孩。

4.欺负行为的态度表现

总体上而言,大多数儿童对受欺负者表现出同情,但是采取措施帮助的行为较少。不同欺负、受欺负地位的儿童,不同性别的儿童对欺负行为的的态度都有很大的不同。欺负者与受欺负者相比,受欺负者更有可能去同情与帮助别的受到欺负的儿童,而欺负者则更有可能参与到欺负中去。欺负态度上的性别差异表现为,女生更多的对受欺负者表现出同情,反对欺负行为,但实际行动上无明显差异。

笔者翻阅了欺负行为的相关文献与论文,国内外对欺负行为的研究有了成熟的理论体系,关于中小学生欺负行为的发生机制,影响因素以及如何干预国内外都有了成熟的研究。但是关于学前儿童欺负行为的发生、原因及干预策略的研究相对较少。笔者在实习期间看到幼儿间的欺负现象比较严重,同时,部分研究也已证实学前儿童已经出现欺负行为。而笔者对于学前儿童欺负行为的现状,如欺负行为的起因,欺负行为的性别差异,以及欺负行为的特点、影响因素等方面缺乏客观的了解,种种的未知激发了笔者探索的兴趣。基于笔者实习期间所在年级为中班(4-5岁),笔者遂以此年龄段幼儿为研究对象,对中班幼儿欺负行为进行探索研究。

三、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苏州市X幼儿园中四班幼儿,其中男生19名,女生19名,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观察。对该幼儿园中班年级的幼儿教师进行访谈。

(二)研究方法

观察法:从2013年9月10日到2013年12月3日,有目的、有意识地对苏州X幼儿园中四班幼儿进行观察记录,客观地记录幼儿欺负行为发生的对象、原因、方式等,共收集210个案例,其中有效案例181例。

文献法:翻阅各类相关的欺负行为的书籍、学术论文,为本项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访谈法:对中班年级的老师进行访谈,根据幼儿教师的亲身经历加强对幼儿欺负行为认识,更真实的了解幼儿园中班幼儿欺负行为。

案例分析法:对实习期间收集的个案,进行系统分析、判断。

四、中班幼儿欺负行为的现状分析

以核心家庭为主的现代社会家庭结构中,很多幼儿作为家中的独子,父母自是万般宠爱、千依百顺,导致很多幼儿性格较为自私,不懂谦让,人际交往能力弱,进入幼儿园这个集体环境,容易因物品、空间的抢夺,产生欺负。根据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四到五岁的幼儿自我中心主义突出,往往根据自己的需要和情感进行思维,较少能从他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现代社会、家庭、幼儿园以及幼儿身心发展等各方面因素都可能导致幼儿欺负行为的频发。而对于幼儿欺负行为的研究能够有效地呈现该行为的发生发展的基本规律、特点、原因等,同时,从理论和实际层面指导相关人员进行有效干预。最终将研究成果运用到实际案例中,科学干预,降低欺负行为的发生率,进而为幼儿创设良好的同伴关系,习得同伴交往的技能,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

基于此,笔者以实习的苏州X幼儿园中班幼儿为调查对象,全面系统地调查和了解中班幼儿的欺负行为的现状,分析幼儿欺负行为的特点和机制,以寻求合理可行的教育策略。调查结果如下。

(一)中班幼儿卷入欺负行为的人数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