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固态硬盘笔记本怎么装,以及固态硬盘 笔记本电脑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文章详情介绍:
PCEVA 玩转SSD:笔记本加装SSD疑难解答
自己动手加装SSD是笔记本电脑存储升级的性价比之选。PCEVA整理了在DIY加装SSD、安装/迁移系统以及使用过程中可能遇到的一些疑难问题,并给出相应解答。
初阶问题:SSD装哪里?怎么装?
首先要确定笔记本的M.2安装位设计情况。以联想为例,小新系列大多为单M.2插槽设计,只能用更大容量的SSD替换原机预装SSD。ThinkBook系列则大多采用双M.2插槽设计,预留自主加装SSD空间。M.2 2280插槽数量可能影响到大家对SSD的容量选择,可以参考网上教程拆开后盖实际查看,同时也可为SSD到货安装做一个提前演练。
除了插槽数量之外,还需要关注笔记本M.2安装位是否配备有固定螺丝、M.2插槽底部空间是否足够容纳双面PCB设计的SSD。对于TiPlus5000用户而言,单面PCB设计提供出色的空间兼容性,同时致态已经贴心地为用户备好M.2螺丝,无需担心。
将SSD以45度斜插到位后下压,锁紧固定螺丝即可完成安装。为安全起见,建议在拆装SSD之前先断开电池排线,安装完成后再将排线插回。
中阶问题:操作系统新装还是迁移好?
硬件安装完毕后就是系统安装。对于笔记本原机自带操作系统,每个人的观点有所不同。有些朋友喜欢原机自带系统完善的驱动和原厂软件,而另一些朋友则倾向于更加纯净的全新安装。
接下来就分成两部分来说,喜欢原机自带系统的朋友可以选择将系统迁移到新买的固态硬盘。这个过程中可能会遇到若干拦路虎,一是部分英特尔平台的笔记本电脑默认启用了VMD模式,很多PE工具箱没有集成相关驱动,导致无法识别到硬盘。二是Windows默认开启了设备加密,导致克隆出的新系统无法启动。
下图是在正常系统中识别VMD模式的方法,按Win+X快捷键,选择设备管理器。如果在存储控制器中看到Intel RST VMD Controller(而不是标准NVM Express控制器),就说明当前处于VMD模式。
解决方法也很简单,使用分区助手软件进行系统迁移。原机系统迁移到TiPlus5000上之后,以VMD模式成功启动。
系统迁移过程可能遇到的第二个拦路虎是设备加密。部分笔记本默认开启了设备加密功能(设置-隐私和安全性-设备加密),在这种情况下进行系统迁移,克隆出来的系统是无法启动的。
正确的做法是临时关闭设备加密,这个操作可能需要一点时间。解密完成后使用分区助手进行系统迁移。如果需要的话可以在系统迁移完毕后重新打开设备加密。
系统迁移完成后记得记得在Boot引导设置中找到UEFI NVME Drive BBS Priorities,将刚刚完成系统迁移的致态TiPlus5000设置为第一引导设备即可。
前面是系统迁移的方法,如果选择全新安装,可以使用和预装版本相同的系统镜像,这样新安装好的系统可以自动激活。
全新安装的过程中也可能会遇到一些拦路虎,例如安全引导、VMD模式。如果在安装引导时看到类似下图中的提示,需要进入BIOS设置,找到Secure Boot选项将其关闭(设置为Disabled)
新装系统过程中VMD模式会再次导致不认硬盘的情况:
解决方法有两个:关掉它(BIOS设置中选择Disabled),或者手动加载驱动。无论你选择哪一种,都不要在未来随意更改VMD设置,以免系统无法启动。
如果选择使用VMD模式,可以提前下载好英特尔RST驱动,将VMD模式驱动解压到系统安装U盘中备用。
在系统安装过程提示找不到硬盘时,选择Load Driver加载驱动,然后就可以识别到硬盘并继续了。
Windows安装过程中如果希望绕过强制登录微软账号,可以在要求联网时按Shift+F10组合键唤出命令行窗口,输入oobe\bypassnro后回车,等待系统重启即可。
高阶问题:SSD掉盘怎么办?
当前很多笔记本支持Modern Standby现代待机,SSD在使用中会更频繁的进出各种电源状态,激进的节能更容易引发兼容性问题。简单说就是睡得太死,容易叫不醒(SSD失去响应,系统卡死或蓝屏)。这个问题需要从两个方面入手来解决,一方面需要检查笔记本电脑制造商官网,下载升级最新版BIOS。另一方面可通过SSD官网下载最新版固件进行升级。
以ThinkBook 14 G4+ ARA和ThinkBook 16 G4+ ARA机型为例,安装在第二个M.2插槽中的SSD很容易出现掉盘故障。将笔记本BIOS升级到J6CN41WW以后版本可以解决。
联想笔记本BIOS升级过程分为三个阶段,一路点击Next(下一步),直到点击Finish完成文件解压:
第二阶段等待出现提示框后点击“确定”,注意升级过程中不要关机或启动其他无关程序,不要按电源键,不要插拔外设。
第三个阶段则是系统自动重启开始BIOS刷新,这个阶段由于HDMI无输出没有采集到画面。耐心等待系统完成BIOS升级后自动重启即可。
相比繁琐的系统BIOS升级,SSD固件升级过程要轻松许多,在Windows系统内就可以完成。不过要提醒大家的是在SSD升级固件前务必做好数据备份。
以致态TiPlus5000为例,新固件跟随Smart Tool工具箱一起分发,首次打开软件就会立即提示有新的固件需要升级。
点击“是”后自动切换至固件升级页面,再点击“升级固件”并等待若干秒即可完成固件升级。
致态TiPlus5000的ZTA10666固件包括三项改进:优化异常中止流程、优化虚拟读取功能、修复SMART数值异常。细心的朋友还会发现,新固件的PS4电源状态峰值功耗从0.0025瓦变为0.048瓦。
其实APST预设中的功耗并不是实际测量值。我们通过PCMark 10现代办公电池续航测试,对新旧固件进行了对比测试:ZTA10666固件不仅性能表现更强,电池续航时间也更加出色。
以上就是PCEVA评测室为大家总结的笔记本加装SSD疑难问题综合解答。如果大家有更多问题,欢迎留言共同探讨。
12代酷睿性能超M1,戴尔灵越14 Plus才是最佳开学本
前段时间关于“大学生该不该买Mac”的讨论再次被推上热搜,但小雷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其实非常简单,那就是“干什么活儿买什么电脑”。要是你有一台Windows的远程服务器,或者直接在宿舍组装了一台i9高配游戏电脑,那笔记本选Mac说实话也不成问题。
但对于绝大多数大学生来说,上大学时买的笔记本电脑可能是第一台真正意义上属于自己的笔记本电脑,对这台电脑的期待寿命至少也是4年起步。这种情况下还选择Mac就有点冒险了。在国内的教育环境中,Windows系统所占据的比重还是非常高的。确实,新款的ARM Mac可以通过虚拟机的方式安装Windows on ARM,但32位的系统和极为有限的环境支持在实际使用中还是会出现软件无法运行的情况。
我知道,一定有人会列举“轻薄便携”“屏幕素质高”“续航时间长”这些老生常谈的卖点来宣传大学生卖Mac的必要性。这种说法放在10年前那确实说得过去。
但在2022年,这些严苛要求其实已经纳入了新一代英特尔Evo笔记本的认证标准当中。为了让那些还活在10年前的“老用户”们开开眼,小雷这就借来了Evo 认证笔记本中的新成员——戴尔灵越14 Plus 7420,来让大家看看“大学第一本”到底应该是什么样子的。
硬件配置
首先还是要介绍一下基本硬件信息,小雷借到的这款灵越14 Plus为三个配置中最基础的型号:处理器型号为第12代英特尔酷睿i5-12500H标压处理器,采用Intel 7制程工艺与Alder Lake非对称架构,包含4个性能核心、8个能效核心、共计16线程。由于采用的是标压处理器,P核最高睿频能达到4.5GHz,E核最高睿频也能达到3.3GHz,基准功耗为45W。
内存方面,灵越14 Plus配备了16GB DDR5内存,频率来到4800MHz,再多任务快速存取的过程中能发挥出不少优势。同时,灵越14 Plus配备的还是SODIMM内存,意味着后续如有需要也可以自行升级。
除此之外,小雷手上这台灵越14 Plus配备铠侠512GB NVMe SSD和英特尔AX211 Wi-Fi 6无线网卡。由于AX211支持160MHz频宽模式,即使大家使用的都是Wi-Fi 6网络,AX211相比于M1内置的无线网卡依然具有网速优势。
刚刚提到过小雷拿到的是灵越14 Plus三个型号中最基础的版本,因此这台灵越14 Plus采用的是Iris Xe锐炬核心显卡而不是游戏玩家更偏好的独立显卡。不过灵越14 Plus也提供了配备RTX 3050/RTX 3050Ti的版本供用户选择。不过考虑到标压12500H的实际性能表现,如果你平时只玩CSGO、LOL等轻负载游戏,小雷手上这台灵越14 Plus其实也完全够用了。
基准测试
既然12代标压酷睿是灵越14 Plus的主要竞争力,那我们不妨先来看看这颗U的基准性能。为了让广大“准大一学生”有一个更清晰的对比,这里小雷也请来了采用M1芯片的MacBook Air,具体配置为8核心CPU+7核心GPU的版本,内存为16GB统一内存,SSD存储空间为256GB,售价为9499元。
首先是直观体现电脑处理器核心与多线程性能表现的Cinebench R23。其中i5-12500H和M1单线程分数分1649/1496分,两者差距其实并不明显,相差不足15%。但在多线程测试中,i5-12500H多线程的优势就体现了出来:i5-12500H与M1分数分别为9763/7817分。无论从最终的成绩还是从测试时“数框框”的快感来看,i5-12500H都赢得漂亮且彻底。
在苹果用户们更喜欢的GeekBench 5中,i5-12500H在单核心测试项目中被M1反超,两者分别得分1552/1706。不难看出M1本质上走的还是和ARM架构大核心高主频的方案。但在多核心测试中,i5-12500H成功超回了自己的“失地”,两者分别得分9550/7421。
会出现这个结果其实并不意外,作为苹果第一款商品化的ARM架构电脑处理器,M1在性能释放方面还是太过于保守了,或者说苹果根本就没想着为M1赋予多大的性能释放空间。此外。i5-12500H12核心16线程的硬件实力也摆在M1面前。无论ARM架构在运算上再怎么高效,以能效优先的M1在性能方面始终无法和英特尔标压酷睿相提并论。
硬件综合测试CrossMark中,灵越14 Plus和MacBook Air总分分别为1639/1484、各项成绩分别为生产率1525/1303、创造性1873/1912、反应能力1360/1037。但必须说明的是CrossMark这类硬件综合测试并不代表电脑在各个单项中的实际表现,比如在反应能力这一项中,这个成绩表示灵越14 Plus所有操作都比MacBook Air快1.3倍吗?很显然不是这么个道理。
既然用M1来对比那功耗和散热就不得不提了。采用ARM架构的M1 MacBook Air确确实实在低功耗表现上超越了不少笔记本电脑。毕竟这款电脑功耗低到甚至不需要散热风扇,单靠内部的蓄热板(热质)短时间吸收主板热量。
但这种散热方式也有自己的短板:有限的被动散热空间让电脑几乎无法长时间保持高性能运作。而在这一点上,灵越14 Plus的表现就非常不错了。在AIDA64中单烤FPU,i5-12500H的功耗能在80W左右的水平维持将近5分钟多,5分35秒才开始降频降耗到45W的基准功耗并在此水平维持。
考虑到压力测试的负载为超出实际使用场景的极限测试,并不代表真实使用场景下的负载压力,因此灵越14 Plus可以满功率运行5分多钟的表现已经非常出色了。考虑到日常使用中需要用到满功耗的情况通常都只是突发的短时长负载,灵越14 Plus的散热相信不会对正常使用带来困扰。
图形性能
尽管刚才我一直没提灵越14 Plus的游戏表现,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即使是最基本的核心显卡型号,在一些轻量级游戏中灵越14 Plus的表现也并不差。默认分辨率下CSGO帧数能稳定在90fps左右,如果你外接1080P的高刷新率屏幕的话,游戏帧数也能来到120fps左右。这个表现虽然还没能达到当下电竞屏幕流行的2K144标准,但对于一个核心显卡来说完全足够了。毕竟如果你真有打游戏的需求,加钱买搭配RTX3050的版本也完全可以。
在一些更偏向“生产力”的测试中,灵越14 Plus的表现也不逊色于“生产力工具”M1 MacBook Air。以Pr中Puget插件测试为例,两者分数分别为461/565分。不难看出能调用编解码器的M1在Adobe中确实存在优势。但在Pr的导出测试中,同样拥有编解码加速的i5-12500H却成功反超。
甚至在Octane JS2.0测试中,灵越14 Plus都超越了MacBook Air,两者得分分别为80638/69489,相差16%。Blender测试也是同样的情况,BMW两者耗时分别为4分09秒和6分22秒,Classroom场景耗时分别为10分04秒/37分钟。事实证明在标压处理器和主动散热的帮助下,灵越14 Plus在高强度负载下更具优势。
产品定位
说实话,作为一个两款电脑都长时间用过的用户,两台电脑在跑分和测试中会有如此巨大的差异是我意料之中的事情。毕竟从产品形态上两者就相差甚远:采用M1芯片的MacBook Air虽然看起来像一个笔记本电脑,运行的也是桌面端的macOS,但在使用场景上却和配有键盘的iPad Pro无异:两者走的都是牺牲性能以保证极致轻便的路线。
这里说的牺牲性能并不只是去掉主动散热系统、放弃长时间高负载下的性能表现,而是从芯片架构入手,以ARM指令集为根基让M1 MacBook Air能且只能处理“特定”工作。这里的特定倒不是说MacBook Air只能用来写文档、做表格或剪视频,而是在各种应用场景中,你都需要在苹果的“影响力”下使用。在M1支持的格式下,MacBook Air的表现非常出色,但一旦你用的某个插件对ARM架构不太支持,那M1 MacBook Air的出色就根本无从谈起。
这也是为什么我不敢轻易推荐别人购买M1(或M2)芯片的Mac的主要原因。如果你平时用的就是FCPX或Sketch,那你根本没有考虑的余地,直接买就完事了。但对于需要“一机多用”且在选择软件时没有话语权的学生来说,买M1 MacBook Air意味着接下来四年你都可能会在未知中度过。
“万一”某个软件、某个插件或某个格式的相关性能在Mac上表现不佳,而你又没有办法让周围的人都为了你改变习惯,那问题就不是一句简单的“虚拟机”可以解决的了。
而采用第12代英特尔酷睿i5-12500H标压处理器的戴尔灵越14 Plus则走了另一条路线,一条兼顾便携、性能与通用型的路线。
在便携方面,灵越14 Plus摆脱了过去Windows电脑所谓“傻大黑粗”的刻板印象。楔形设计为电脑带来了更灵动的线条,同时也大幅收窄了机身厚度。特殊设计的转轴结构略微高于金属A面,在电脑展开使用时可以将屏幕垫起,不仅可以保证外壳不会接触桌面,同时也能为电脑提供良好的空气循环风道,更可以将键盘抬起,优化电脑的人体工程学。
另外,电脑整机总量也控制在了1.68kg,不要忘记电脑内配备的是64Wh的大容量电池。此外灵越14 Plus也提供了雷电4、USB 3.2Gen1、HDMI和读卡器等一系列通用、实用的接口。这种不同于“极致便携”的“实用便携”,在我看来也是真正符合用户需要的产品。
总结
从这个角度看,M1 MacBook Air确实算得上是轻薄笔记本的极致。但就像它的前身——12英寸New MacBook一样,M1 MacBook Air的极致轻薄背后依旧是以牺牲通用性为代价,而这种“专一性”让我不敢轻易向别人推荐这款电脑。
而新一代Evo认证体系的出现则为需要通用性的消费者给出了另一个答案。严苛的Evo标准全面保障了笔记本电脑在不同场景下的出色表现,也降低了消费者挑选电脑的门槛。如果你清楚地知道自己需要的是怎样的电脑,那自然可以按照自己实际需求来挑选。
但如果你只想用一台电脑满足所有使用场景,那选Evo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