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宁波9月7日电(记者顾小立、张璇)“刷手”支付、会画“小猪佩奇”的机械臂、3D缝纫机器人……在2019世界数字经济大会暨第九届中国智慧城市与智能经济博览会上,一批新产品和解决方案的“首发首秀”令不少观众啧啧称奇。
重播
播放
00:00 / 00:00 直播
00:00
进入全屏
50
点击按住可拖动视频
猜拳常胜将军的“小秘密”
手慢慢放进扫描区,轻轻按下手掌,自动贩卖机的门瞬时打开。挑好饮料,拿出小包零食,口袋里的手机一阵震动——一条自动扣款的信息,已清楚地列在了显示屏上。
“‘刷脸’大家都知道,可你们试过‘刷手’吗?”在展台一款高大的自动贩卖机前,许多观众被工作人员抛出的这个问题吸引,停下脚步参与体验。
据介绍,当手纹和手机号均绑定了移动支付时,智能柜在识别出拿走的商品后,便能实现免密付款。“这一点和我们熟悉的‘刷脸’一样。但和‘刷脸’相比,‘刷手’的时间更快,且规避了个人照片泄露造成的风险。若遇到想‘钻空子’的不法分子,机器还可智能报警。”展台工作人员陈楠说。
↑9月6日,观众在博览会现场参观。新华社记者 徐昱 摄
“石头剪刀布”——猜拳游戏是不少人津津乐道的儿时记忆。不过,在一个手型机器人面前,不少“资深玩家”却败下阵来。反应再敏捷的人,都无法赛过AI“超级大脑”。“感觉自己的出招被‘未卜先知’了。”参加体验的“90后”姑娘王姗说。
“机器人能成为‘常胜将军’的秘密,就隐藏在智能算法中。”浙江联通技术人员王智杰表示,机器人能通过红外传感设备感知体验者手形,根据程序控制设备制定最佳应对方案,“快人一步”。
王智杰说,“猜拳机器人”背后的技术逻辑远超出供人尝鲜的游戏层面。“5G时代来临,它可以应用到很多场景,远程手术、远程排障、远程控制,尤其是与5G结合,未来可以应用到很多场景。”
不用花钱请私教,5G和云渲染技术让动感单车变为贴心“运动数据专家”;无需出门,新一代远程驾驶技术让用户在家中“运筹帷幄”。在一份智能科技企业印制的宣传页上,写着这样一句广告词:“技术,就是方便人们生活。”
“小猪佩奇”与智能机械
“妈妈快看,小猪佩奇!”在宁波市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展台前,一位孩子指着一幅佩奇图案的画兴奋地叫道。
顺着孩子的手势方向,记者发现了这幅画的“作者”——一只浅棕色的小型机械臂。技术员在控制面板上输入一串指令,收到信号的机械臂便一笔一画勾勒出了佩奇的模样。
技术员告诉记者,这幅看似简单的卡通画背后,汇聚着2000多行代码的精密控制。“依靠编程,机械臂理论上可画出任何设计好的图案,这在工业制造上将有广泛的应用。”
在展会现场,这些颇有“智商”的机械臂多处可见。在3D缝纫机器人展台前,记者看到了一个“身手矫健”的大家伙:一台有一人高的机械臂,正灵巧地沿着特定轨迹移动,机械臂的“手部”是一个长着“眼睛”的缝纫机头。
当启动键被按下时,机械臂将缝纫机头准确送到设定位置,缝纫机头快速将摆放好的布料进行激光扫描,并沿轨迹精准缝纫,操作结束,机械臂自动剪断缝线,整个过程耗时不过几分钟。
“3D缝纫机器人和熟练的老裁缝没太大区别,由它生产的产品成型好、质量高。”缝纫机器人研发方、宁波慈星股份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3D缝纫机器人搭载不同的缝纫机头还可实现多种应用,如汽车仪表台、航空航天轻量化结构件、碳纤维复合材料的缝制等。
↑9月6日,观众在智能产品馆内观看家居生活智能设备。新华社记者 徐昱 摄
一体化数字车间方案,让生产实时可控,效率提升;系统机器人将柔性抓取、码垛、分拣、装配、视觉精准定位功能“合五为一”,有望成为生产车间独当一面的标准化作业“多面手”……“算力是人工智能的基石,是未来数字经济发展的动力。”华为公司高级副总裁侯金龙说。
城市智慧的新未来
在本次世界数字经济大会论坛演讲环节,许多与会嘉宾认为,数字驱动发展不仅能便利生活、推进制造业发展,更是未来城市智慧管理的重要方向。
“我可是多才多艺,对我说跳舞,我就可以表演啦!”应用于宁波市图书馆的智能机器人,热情地跟观众打着招呼。该机器人不仅可以用语音“对话”,还有“推荐”新书等功能。工作人员介绍,目前宁波市图书馆所有图书都装上了“身份证”——一枚小小的芯片,工作人员在操作还书时将更为便捷地实现智能分拣。
一块方正的电视荧屏,未来将承担更多的服务功能。广电5G及其拓展功能,呈现了智慧广电与多项社区服务融合的新应用前景。通过一台电视设备,许多便民服务有了更快捷的“直通渠道”。
“我们需要发挥数据的基础资源和创新引擎作用,通过打通数据孤岛、加速数据流动和价值释放,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赋能。”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党组成员、副总经理陈锡明说。
“我们也研究了自己的智能产品。”在智慧城市应用展台,来自宁波市江北区实验小学的学生万江灿,展示了他与小伙伴在老师指导下研究出来的智能安全头盔。万江灿说,这种头盔有强制佩戴和行车安全提示功能,帮助大家更好地保证交通安全。
“他们,是城市智慧的新未来。”一位在展台经过的观众,在朋友圈写下了这样的留言。
近日,广东溢达的RPA报关机器人也投入使用,成为全国首个在出口报关业务上应用运行的RPA机器人,处理时间缩短90%。佛山高明区共有40家规模以上企业应用机器人,全区机器人应用已超过400台。
服装工厂:生产状态不再传统
上图:广东溢达针织布厂的机械手臂(针织自动验针机),这家制衣企业,针对各个工序自行研制开发了25种自动化设备。如今在这家企业,做一件梭织衬衫全部52道工序,有65%出自这些“缝纫机器人”之手。
位于高明荷城的溢达制衣厂是广东溢达纺织有限公司较早设立、也是较早探索缝纫自动化的工厂。车间里,那种几百上千台缝纫机棋盘一样排成一大片,每个缝纫机前坐一名女工,低头凝视、手脚并用、可劲儿忙活的壮观景象,如今已经很难看见了。
在2楼的自动化制衣梭织车缝车间,一条由机械手、电子眼等各种部件组成的自动化生产线,将拉筒、修剪颈窝、压烫粘朴、开钮门四道工序连成一体,在电脑程序指挥下精准运作,不出30秒,一件衬衫的左前幅就一气呵成地做出来了;
而过去“唱主角”的制衣工,现在倒成了“打下手的”,有的给机器送料,有的监控设备参数,状态轻松而悠闲。
制衣机器人如何解决行业难题?
众所周知,在国内外整车、手机等制造上,全流水线的自动化已经屡见不鲜,而一到制衣行业,机器马上就“欺硬怕软”—— 由于面料柔软,延展性强,机器如何实现面料分层与抓取,如何在推移固位时避免拉扯形变,如何在裁割车缝时实现精准定位,等等,是全世界纺织行业的共同难题。
近年,溢达集团启动大规模自动化制衣生产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边试边改,“摸着石头过河”。鼓捣了大半年,公司第一台自动袖侧机应运而生。
“传统上,做这个衬衫的袖侧非常难,必须手工折出一个等腰三尖;折叠后条纹还要和整条手臂对上,连成一线。我们称为A1级工序,过去一个熟手工要培训至少半年。”制衣厂高级经理张雄颜介绍。
而现在,制衣工人只需按标准规程把布料摆好,“喂”进机器,剩下的就不用操心了。过去一个熟手工一天工作8小时,只能做300~500件;而她一人“伺候”两台机,一天可以做1800件。生产效率从87%提升到108%。
像这样各种功能的“缝纫机器人”,溢达已先后投入使用了1600多台,将全集团梭织(以衬衫为主)和针织(毛衫、弹性较大的T恤等)制衣的自动化率分别提升到65%和35%。
工人:工作状态不再传统
制衣车缝行业有句行话叫“脚不离车(衣车),手不离片(裁片)”,因为在车缝过程中,操作工需要用脚来控制衣车的速度,而手部需要高度协调配合,完成更复杂的操作。
“别说车缝,就是钉纽扣这么简单的工序,都不是那么容易干的!”从一线女工成长起来的张雄颜对此深有感触,“以前工人一天几千个纽扣钉下来,常常头晕眼花,手指头都起水泡。”
工人更轻松,工作的技术含量更高,产品品质也更加稳定。溢达杨梅制衣厂梭织总经理介绍,工厂车缝的一次性通过率从过去的85%提高到现在的94%左右。
在推进自动化改造过程中,溢达在确保员工收入不受影响的前提下,还鼓励工人结合生产实践,提出优化改造的合理化建议。越来越多的工人摆脱了单纯的雇工角色,主动参与到“缝纫机器人”的研发中。
上图:制衣、箱包等劳动密集型企业,必须找到更具柔性特征的“新自动化”从而弥补劳动力红利消失的空白。
溢达集团,中国面料加工生产和服装代工的隐形冠军,客户包括亚马逊、耐克、拉夫劳伦、汤米、香蕉共和国等诸多世界知名品牌。一年生产超过1.1亿件衬衫成衣。
溢达的制衣车间在向外界展示着纺织服装——这个最传统的产业所发生的巨大变化。厂区里,AGV自动驾驶运货机随处可见,大门、电梯全部智能感应,站在电动平衡车上的工人穿梭在每一台机器生产线上。
溢达集团全球有5.5万名员工,在佛山有2.2万人,最多时佛山有3万多名员工。这一定程度上与机器自动化的出现相关。
溢达的生产自动化进程早就开始了。
集团2018年收入达到13.6亿美元。强大的实力,让它能更自主地进行智能制造、柔性生产的尝试。这家公司现在连布匹疵点的检测都用带有照相机的机器人来做了。
溢达针梭织面料厂、纺纱厂、扎花厂等前端工序都基本实现自动化,也早已实现标准化、模块化生产。
从棉花、纺纱、面料、衬衫到辅料,一件成衣大致要经历这五个部分才能完成,这五个部分基本上都可以使用机器人,但是其中的车缝制衣生产环节,传统意义上只能使用熟练工,因为制衣车缝的时候,布是软且透气的,机器人很难像抓起一个螺丝、一块金属板一样快速灵活地缝制。
因此,制衣自动化是溢达目前重点攻克的。
溢达研发和使用机器人的高峰发生在近五、六年。原因还是成本和效率。这对于一家主要做出口代工的成衣企业来说,至为关键。
负责人总结说,“这十八年发生很多变化。外部最大变化是人力成本上涨、人民币升值。工人工资,2018年约是2008年的2.25倍。生产端最大变化是定制化需求越发明显,订单逐年变小。
欧美是溢达的主要市场,原来订单都比较大,这两年订单开始变小了。美国订单在2013年以前占比约45%,2018年降低到了39%。
溢达的机器设备主要都是国外买进,鲜少能见到国产品牌。而实际使用中的机器人生产线很多是国外机器设备供应商和溢达的设备研发人员、一线工人,甚至订单客户一起研发的。
在溢达,这种应用型的创新随处可见。比如排线机生产线,一排2000多根针,原来需要熟练工把各种配色的线一根根穿进针眼,非常花时间,现在机器穿,需要一个小时。
溢达梭织面料厂副总经理田柱安说,“这不仅是节省了多少人力,而是降低了工人的劳动强度,提高了生产的稳定性。因为机器不会看花眼。”
在佛山高明的溢达梭织面料厂整经车间里,一个又一个一人多高的自动化装纱机排成了数排生产线。整个整经车间加起来总共有1.5万个纱筒轴,原来需要工人一个个手工操作挂上去,一个熟练工人一天需要弯腰挂起约3000次,现在全部是机械臂操作,这是他们自己和一家机器人公司研发改造的。
现在一个机器人一次只能识别和抓起1个纱筒,他们很快进行改新的,一次可以搞定8到10个。
田柱安说,“现在是机器能操作的,其实成本相对较低,而需要熟练工操作的,成本才是高的。”
来源:集萃印花网
免责声明:图文素材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指点科技
专业纺织ERP解决方案供应商
致力于打造专业纺织ERP
如有需求,可私信我们!
纺织印染行业,独家点评资讯,请关注指点纺织E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