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宝辽宁盘锦草编工艺品还有屏风编织教程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辽宁盘锦草编工艺品,以及屏风编织教程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文章详情介绍:

辽宁盘锦举办苇艺草编技能大赛暨首届芦苇艺术节

原标题:辽宁盘锦举办苇艺草编技能大赛暨首届芦苇艺术节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刘旭 通讯员冯海英

6月3日,为期两天的辽宁省盘锦市苇艺草编技能大赛暨盘锦市首届芦苇艺术节落下帷幕,芦苇画制作项目一等奖获得者李茂阳被盘锦市总工会授予“盘锦五一劳动奖章”。

本次活动由盘锦市人社局、市总工会、大洼区人民政府共同主办,大洼区西安镇政府承办,市委组织部人才办、市精神文明办、市文化旅游广播电视局等联合协办。在大洼区西安镇金球1948生态农场的活动现场,赛场、展区和舞台全部采用芦苇艺术装饰,营造了浓厚的主题氛围;苇艺草编产品展示区里展示的用芦苇、蒲草编制的各种小动物栩栩如生,芦苇画精致细腻,各种草编器具装饰性和实用性兼具,吸引了不少群众围观咨询。在大赛开始之前,身着精美服饰的建平高跷和充分展示表演性和技巧性的盘锦上口子高跷,在展示非遗文化的同时,给来自市内外的到场宾朋带来一场颇富冲击力的视觉盛宴。

大赛以“展示技能之美,助力产业发展”为主题,目的是通过一场苇艺草编技能盛会,扎实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引领带动广大劳动者提升技能水平,弘扬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助力乡村振兴,为实现辽宁全面振兴新突破提供坚强有力的技能人才保障,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社会氛围,全面提升盘锦市技能推动产业发展的影响力。大赛设苇草编织技艺、芦苇画制作技艺两个比赛项目。全市共有15名苇艺草编选手、20名芦苇画制作选手参加比赛,其中年龄最小的17岁,年龄最大的72岁,各项目实行单人赛,采取现场操作和创作陈述的方式进行。

经过两天的激烈角逐,战向英、李茂阳分别荣获苇草编织项目和芦苇画制作项目一等奖;2名选手分获“盘锦市工艺美术行业苇草编织技术能手”“盘锦市工艺美术行业芦苇画制作技术能手”称号;市总工会授予选手李茂阳“盘锦五一劳动奖章”;市妇联授予姜万玲、张红英2名选手“盘锦市巾帼建功标兵”称号;本次大赛吉祥物的设计者李旭东荣获“最佳创意奖”;大洼区西安镇人民政府荣获“优秀组织奖”;中国建设银行盘锦市分行、盘锦东君信实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荣获“特别贡献奖”。

来源:工人日报客户端

老公把木条编织在金属管上,没想到家里的屏风、咖啡桌都不用买了

 

屏风、咖啡桌、衣物拦每个家庭都会有,入户花园、休闲区、卫生间等地方都用得到,买上一个屏风几百到几千元。今天小编向老公请教,就来教大家自己在家里做屏风、咖啡桌、衣物拦,这种手工技艺历史悠久,直到现在仍然有农民、渔夫以及烘焙师在使用这种方法。那我们就一起来看看教程吧!

下图是做好的成品,新屏风,是不是很高大上啊!

屏风可以用来分隔房间内的空间 这套既适用于私人场所又适合酒店服务业的系列作品看起来非常特别,同时又不失亲近之感,而这都得益于这种来自于乡下的手工技艺。这种栗树条编织技术赋予了一种新的使用方式,将它们与管状的金属框架组装在一起。多亏了这个设计,能够让过去的手工艺有机会服务于当今的实用产品。

包括咖啡桌、屏风与原木篮子。整套设计散发着一种简单的粗野,非常适合现代人的家居装饰。这套系列作品深深扎根于乡土传统的文化根源,因此也是在向祖先们高超的手工技艺致敬。

屏风的细节

教程

1、将栗树浸入水中,使树木的木质酥松软化,给后面的工序做下基础。

2、选择将要被切割成木条的栗树枝条,将适合作为木条的树木挑选出来。

3、将栗树切割成木条,将木做成木条,做成之后那我们的重点工序即将开始了

4、整个过程完全由手工完成

5、将栗树切割成木条

6、把栗树切割成木条后准备用来编织

7、栗树木条的编织技巧

8、将栗树木条与管状的金属结构组装在一起

 

扎根乡土的盘锦非遗传承人

 

 

 

 

 

 

 

 

 

 

 

 

 

潘磊 本报记者 冯海鹰

作为土生土长的大洼人,唐恒把对家乡的爱根植于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中。2005年,他亲自撰写文本,采集录像资料,成功申报了“盘锦上口子高跷秧歌”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008年,又成功申报了“盘锦小亮沟苇编制作技艺”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大洼区西安镇小亮沟苇编技艺,就地取材,所编器具集实用与美观于一身,是古老淳朴、原生态的文化遗产,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生在辽河边、喝着辽河水长大的唐恒,从小就看奶奶编织苇草,他对苇编技艺有着与生俱来的浓厚情感。

在大洼区西安镇文化站站长岗位上一干就20多年的唐恒,对民间文化和艺术都有研究,他意识到,只有与时俱进,不断提高改良编制技艺,把地域特色、文化、艺术融入其中,才能创作出新的精美而又原始质朴的苇艺草编作品,这项技艺才会永远地传承下去。

通过采取“公司+农户”的模式,唐恒成立了小亮沟苇艺草编合作社,经过几年的努力,盘锦市小亮沟苇编技艺发展成为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盘锦小亮沟苇艺草编文化产业初具规模。精美的苇编艺术品走进了大众视野,引起了各方关注,辽宁省电视台黑土地栏目、央视10频道等媒体先后对其进行了多次报道。

在唐恒的努力下,2017年注册了“盘锦小亮沟苇艺草编专业合作社”和“盘锦源河苇编有限公司”,共研发出5大系列、30余种苇草编织品,开发了盘锦市苇艺草编文化产业的先河。其中米箱、礼盒获辽宁省文化厅首届“文创精品”三等奖,苇编河蟹箱获“东北亚”第三届文创精品优秀奖。

非物质文化遗产重在传承和推广,为传承发展苇编技艺,唐恒先后到鲁迅美术学院大连金石滩分校、辽宁工业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盘锦校区、盘锦职业技术学院等地进行苇草编织技艺培训,几年来共培训学员近万余人次。他还先后在小亮沟等12个村和东郭苇场、羊圈子镇、石新镇等盛产芦苇的场乡镇先后举办苇艺草编培训班,培训学员数千人,给乡亲们传授了技艺,也让他们增加了谋生增收的门路和手艺。小亮沟苇草编织不仅使传统的手工技艺得到传承和发展,同时带动了一大批群众利用当地苇草资源从事苇草编织,解决了一大批农民就业。

始终工作在基层文化岗位的唐恒坚持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开发文化产业,目前全镇有上口子快乐农家院、洼边子小剧团、高坎电声小乐队等23个群众自发的民间文艺团体,他们自编、自演、自导文艺节目,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2018年省总工会批准小亮沟苇艺草编工作室为“唐恒劳模创新工作室”并确定唐恒为领衔人。由于文化工作业绩突出,西安镇被国家文化旅游部评为2018一2020年度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来源:盘锦日报

扎根乡土的盘锦非遗传承人

 

 

 

 

 

 

 

 

 

 

 

 

 

潘磊 本报记者 冯海鹰

作为土生土长的大洼人,唐恒把对家乡的爱根植于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中。2005年,他亲自撰写文本,采集录像资料,成功申报了“盘锦上口子高跷秧歌”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008年,又成功申报了“盘锦小亮沟苇编制作技艺”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大洼区西安镇小亮沟苇编技艺,就地取材,所编器具集实用与美观于一身,是古老淳朴、原生态的文化遗产,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生在辽河边、喝着辽河水长大的唐恒,从小就看奶奶编织苇草,他对苇编技艺有着与生俱来的浓厚情感。

在大洼区西安镇文化站站长岗位上一干就20多年的唐恒,对民间文化和艺术都有研究,他意识到,只有与时俱进,不断提高改良编制技艺,把地域特色、文化、艺术融入其中,才能创作出新的精美而又原始质朴的苇艺草编作品,这项技艺才会永远地传承下去。

通过采取“公司+农户”的模式,唐恒成立了小亮沟苇艺草编合作社,经过几年的努力,盘锦市小亮沟苇编技艺发展成为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盘锦小亮沟苇艺草编文化产业初具规模。精美的苇编艺术品走进了大众视野,引起了各方关注,辽宁省电视台黑土地栏目、央视10频道等媒体先后对其进行了多次报道。

在唐恒的努力下,2017年注册了“盘锦小亮沟苇艺草编专业合作社”和“盘锦源河苇编有限公司”,共研发出5大系列、30余种苇草编织品,开发了盘锦市苇艺草编文化产业的先河。其中米箱、礼盒获辽宁省文化厅首届“文创精品”三等奖,苇编河蟹箱获“东北亚”第三届文创精品优秀奖。

非物质文化遗产重在传承和推广,为传承发展苇编技艺,唐恒先后到鲁迅美术学院大连金石滩分校、辽宁工业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盘锦校区、盘锦职业技术学院等地进行苇草编织技艺培训,几年来共培训学员近万余人次。他还先后在小亮沟等12个村和东郭苇场、羊圈子镇、石新镇等盛产芦苇的场乡镇先后举办苇艺草编培训班,培训学员数千人,给乡亲们传授了技艺,也让他们增加了谋生增收的门路和手艺。小亮沟苇草编织不仅使传统的手工技艺得到传承和发展,同时带动了一大批群众利用当地苇草资源从事苇草编织,解决了一大批农民就业。

始终工作在基层文化岗位的唐恒坚持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开发文化产业,目前全镇有上口子快乐农家院、洼边子小剧团、高坎电声小乐队等23个群众自发的民间文艺团体,他们自编、自演、自导文艺节目,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2018年省总工会批准小亮沟苇艺草编工作室为“唐恒劳模创新工作室”并确定唐恒为领衔人。由于文化工作业绩突出,西安镇被国家文化旅游部评为2018一2020年度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来源:盘锦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