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宝民族风衬衫领口大小怎么选以及民族风俗画图片大全

 

衬衫是很多上班族的基本服装,无论是参加会议还是拜访客户,穿着一件质地精良、剪裁大方的衬衫,能让你事半功倍。正确的着装不仅可以让穿着者在交谈当中有自信,还能让对方感觉到你对他的尊重。

您懂得,根据情况选择衬衫类型;

别忘了,正规场合应穿浅色衬衫。

正式场合配西装或礼服时,应选内穿型衬衫。衬衫穿在夹克衫或中山装里时,以内穿型为最好,内外兼穿型次之。当衬衫仅作外衣穿着时,外穿型或内外兼穿型是比较适当的选择。在正规的场合应穿白衬衫或浅色衬衫,配之以深色西装和领带,以显庄重。

您懂得,衬衫袖子应比西装袖子长;

别忘了,搭配领带时必须扣上钮扣。

衬衫袖子应比西装袖子长出一厘米左右,这既体现出着装的层次,又能保持西装袖口的清洁。当衬衫搭配领带穿着时,必须将钮扣全部扣上,以显男士的刚性和力度。

您懂得,衬衫领子塞进一指为宜;

别忘了,脖子细长者忌领口太大。

衬衫领子的大小,以塞进一个手指的松量为宜。脖子细长者尤忌领口太大,否则会给人羸弱之感。不系领带穿西装时,衬衫领口处的一粒钮扣绝对不能扣上,而门襟上的钮扣则必须扣全,否则就会显得过于随便和缺乏修养。

您懂得,配西装下摆忌穿在裤腰外;

别忘了,尽量选曲线下摆式样衬衫。

配穿西装时,衬衫下摆忌穿在裤腰之外,那样会给人不伦不类的感觉。尽量选穿曲线下摆式样的衬衫,既便于下摆掖进裤腰内,又使穿着舒适,腰臀部位平服美观。

您懂得,外穿型衬衫忌穿在外套里;

别忘了,正规短袖衬衫可配戴领带。

外穿型衬衫忌穿在任何外套里面,避免给人以臃肿、不和谐的感觉。正规的短袖衬衫可配戴领带出席正式场合,这既适应气候环境,又不失男子汉风度。

您懂得,新衬衫洗涤之后再穿;

别忘了,男士衬衫应勤洗勤换。

新衬衫须洗涤之后再穿,以便于除去生产过程中可能存在的脏污,确保贴身穿着时清洁卫生。男士衬衫应勤洗勤换,熨烫平整,随时随地保持良好形象。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文明细节虽小却是“天大的小事”,唯有从点滴小事做起,我们才能让文明在全社会蔚然成风,文明才能真正成为一种感染力、凝聚力、推动力,进而升华为一种城市的名片,一种国家的形象,一种民族的精神。

 

 

 

51、饮菊花酒(晋):重阳习俗。

52、登高游原(唐):重阳节习俗。据《续齐谐记》载,东汉桓景跟费长房学道术。一日,费告知桓:九月九日有大灾,可速回家,让全家插茱萸,登高饮菊花酒,即能免灾。从此形成一种风俗。

53、冬舂(宋):腊八习俗。江南至腊八日,家家舂米。因腊月米较坚实,舂时可少损耗。

54、喝腊八粥(清):约在南北朝时,我国民间受佛教寺院腊月初八吃“七宝五味粥”的影响,形成了吃“腊八粥”风俗。

55、馈岁(宋):北宋时,年底人们互赠礼物,称为“馈岁”。南宋周密《武林旧事》载:一入腊月后,路上便可见挑担者送酒肉。称为“送年盘”。不计送多少,主要在表示祝贺。

56、卖春联(清):据《宋史·蜀世家》载:后蜀主孟昶令学士章逊题桃木板,“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是我国最早的春联。宋代春联仍称“桃符”,但联语则不限写于桃符,而多贴于楹柱,称为“楹联”;且用粉红笺写出,称为“春贴纸”。据明代陈云瞻《簪云楼杂话》记载:“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除夕前忽传旨:公卿士庶家门口须加春联一副,帝微行时出观。”由于朱元璋的提倡才使“桃符”改称并真正成为“春联”。清代《燕京岁时记》载:“自入腊以后,即有文人墨客,在市肆檐下书写春联,以图润笔,祭灶之后,则渐次粘挂,千门万户,焕然一新。”腊月间,私塾先生写春联卖,乃是常见的事。

57、祭灶(宋):我国古代奉祀的灶神,即是火神祝融,《礼记·礼器疏》:“颛顼氏有子曰黎,为祝融,祀以为灶神。”认为灶王上天向玉皇大帝打报告的事,在晋代早已有之。晋葛洪《抱朴子·微旨》:“月晦之夜,灶神亦上天白人罪状。”《东京梦华录》:“都人至除夜,备酒果送神,以酒糟涂灶门上,谓之醉司命。”后来祭灶移至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又称“小年”。

58、吃灶糖(清):在祭灶时,用饴糖涂灶神之口,以求“上天言好事”;古代的饴糖,或称胶牙饧,或称灶糖,又称关东糖。入腊之后,街市便有卖用麦糖制成的糖瓜、糖葫芦、糖元宝、芝麻糖、蓼花等。

59、跳灶王(清):人们要“跳灶王”主要是讨好灶神,保佑来年赐福。

60、烧火盆(宋):江南水乡在腊月二十五日夜初更,家家烧火盆。“儿孙围坐鸡犬忙,迎得来岁好收成。”

61、照田(宋):腊月二十五习俗,同样是为了迎得来岁好收成。

62、驱傩(唐):古代驱除疫鬼的仪式,多在腊月举行。

63、贴门神(明):新年习俗。

64、镜听(唐):《月令萃编》载:“元旦之夕,洒扫,置香灯于灶门,注水满铛,置勺于水,虔礼拜祝。拨勺使旋,随柄所指之方,抱镜出门,密听人言,第一句便是卜者之兆。”又《琅环记》载:“先觅一古镜,锦囊盛之,独向神灶,勿令人见,双手捧镜,诵咒七遍,出听人言,以定吉凶。”

65、儿童卖痴呆(宋):南宋范成大《卖痴呆词》:“除夕更阑人不睡,厌禳钝滞迎新岁。小儿呼叫走长街,云有痴呆招人买。……栎翁块坐重帘下,独要买添令问价。儿云翁买不须钱,奉赊痴呆千百年!”

66、打灰堆(宋):新年祈愿。《荆楚岁时记》云:元日“又以钱贯系杖脚,回以投粪扫上,云令如愿。”南宋范成大《打灰堆词》云在元旦黎明前打灰堆:“除夜将阑晓星烂,粪扫堆头打如愿。”

67、压岁钱(清):新年习俗。

68、索罗杆(清):满族新年习俗,家中皆立“索罗杆”,又称“神杆、得胜杆、祖宗杆、妈妈杆”等。立杆的位置一般在正房前庭院中的东南侧,下为高一二尺的石座,杆长一丈左右,下粗上细,顶端尖锐。接近杆顶之处,套一锡斗。传说当年敌人追捕努尔哈赤时,他跑到一棵枯树下躲藏,一群乌鸦落在枯树上,追兵以为树下不会藏人,努尔哈赤因此得以逃生,后来他便命满族人家家立杆,在杆顶放肉和粮食酬谢乌鸦。据考“立杆祭天”是辽金时期女真人中早已存在的传统习俗,在清建国后,才附会种种传说。

69、新妇不跪(唐):武则天所立规矩,结婚有男拜女不拜之风俗。《渤海国记》云:“古者男女皆跪,男跪尚左手,女跪尚右手,以此为例。自唐武后尊妇人,始易令拜而不屈膝。”

70、展示嫁妆(清):嫁女习俗。有炫耀攀比之嫌疑,非好风俗。

71、抓周(宋):庆祝小孩满百日或满周岁习俗。

72、折柳(唐):古人离别时,有折柳枝相赠之风俗。

73、步障(唐):晋代即有步障,贵族富家出门要用步障遮住路的两侧,尤其内眷不欲路人看见。唐代贵家妇女出门,仍用步障,由男役持之,可以随人移动。妇女下车,即用步障遮之。

74、驿站送信(元):秦汉已有驿传制度。相当于现代的邮局。

75、茶贩(宋):陆羽《茶经》引晋代《广陵耆老传》云:“有老妪每旦独提一器茗,往市鬻之。市人竞买,自旦至夕,其茗不减。”所谓茗,即茶水;这老妪是最早的茶水小贩形象。后来虽发展有茶棚、茶馆、茶楼,而小茶贩仍然存在。宋人有《斗茶图》,描绘茶贩间比美茶的活动。

76、货郎担(金):主要指卖小百货之货郎。古代的一种重要的商品流通方式。

77、磨镜(明):古代用铜镜照面,用久则不明,需倩工磨之。如遇喜事,为使镜面光洁,也要磨之,与磨刀工相似。

78、拉车卖酒(清):古代重要的商品流通方式之一。

79、骑驴打球(唐):马球藏语称波罗。在唐初传入长安后,即为皇帝和贵族们所喜好。民间则以骑驴为主,盖因马少的缘故吧。

80、相扑(唐):我国古代角觝最早进入宫廷,《礼记·月令》:“天子乃命将帅讲武习射御、角力。”在秦汉时的角觝不作为体育项目,而归于百戏一类。

81、蹴鞠(宋):我国古代称踢球为“蹴鞠”。

82、捶丸(宋):《朴通事谚解》中有关于元代大都民俗中“捶丸”的记载:“用有柄木勺接球,相连不绝,方言谓之球棒。球用木为之,或用玛瑙,大如鸡卵。”

83、妇女踢球(明):汉代即有女子踢球运动,南阳汉代画像石中便有女子踢球形象。清代年画中仍有戴花帽缠足妇女踢五彩球之形象。

84、放纸鸢(明):春天常见的户外活动。

85、打陀罗(清):冬天常见的活动,多在冰上进行。

86、六博(汉):六博在汉代流行。出土汉俑即有二人对坐六博者。鲍宏《博经》:每人六棋,局分十二道,中间横一空间为水,放鱼两枚。博时先掷采,后行棋。棋到水处则食鱼,食一鱼得二筹。更多具体玩法,已失传。

87、双陆(唐):双陆是古代一种棋类游戏,有固定长方形盘,上画左右各有六路,双方分黑白各十五个马子,状如保龄球的小木棒。马子按规定在盘边摆放,双方轮流掷骰子,按点多少移动马子。白马子自右向左,黑马子自左向右。马子先出尽者为胜。晚唐反映宫人生活的绘画中有打双陆的形象。

88、弄剑与踏杯舞(汉):杂技。四川出土汉画像砖中百戏部分有“跳丸”或称“弄丸”者,一男子赤上身,双手上举,空中有五个圆球,加其手中一球当为六球。汉代壁画百戏中亦有一人在弄六丸、梳髻着衣,似为妇女。沂南汉墓石刻百戏中一赤上身男子,所弄为四把短剑。这些可视形象证实:我国的杂技在两千多年前便有了相当高超的水平。

89、西域歌舞(唐):隋唐时期,西域文化包括宗教(如景教、祆教)、服饰 (如胡服翻领窄袖)、饮食(如胡饼、烧饼)、绘画、歌舞、音乐及乐器等一起传入长安。音乐主要有龟兹乐、天竺乐、疏勒乐、安国乐等。乐器舞蹈也随之而流行。

90、瓦子内说书(宋):说评书,最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形式之一。

91、傀儡戏(宋):最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形式之一。

92、酒楼唱曲(金):露天卖艺,也称“打野火”。

93、高跷(清):常见的民间活动之一。

94、子弟书(清):清代初期,出征的八旗子弟采用俗曲、巫歌等曲调,填词演唱。传说乾隆时凯旋的阿桂部军士即用八角鼓击节,演唱这些俗曲以颂武功,又传说军士乘骑入京,以鞭击镫,边行边唱天下太平,谓为太平歌词,京城为之轰动。后以此八旗子弟军乐为基础,形成以八角鼓伴奏的说唱形式“八旗子弟书”。八角鼓为满族乐器,传说由八旗的八位首领各献一块好木料镶嵌而成。清末,子弟书由盛转衰,其曲本被北方各种大鼓所采用;部分曲调亦被借鉴和吸收;有的曲牌仍保留在单弦唱腔之中。

95、太平鼓(清):太平鼓起源有两种说法:一是汉族很早即有,宋代称打断,明代称太平鼓。鼓呈桃形,蒙以羊皮或多层高丽纸;或呈圆形,鼓边缀以绒球,铁柄下打成环中套环之形。一是源于满族萨满祭祖跳神时用之单鼓、呈椭圆形,蒙以马、驴或羊皮。

96、盲人走街卖艺(清):旧社会常见的一种生存方式。

97、刺青(唐):刺青是古代纹身风俗的遗迹,许多民族都曾有过。古书记载:周代的越人即披发文身。后来民间的刺青已没有上古图腾崇拜的内容。唐代民间特别流行刺青,当时称为“札青、点青、肤札、镂身。”刺的内容有各种图形,文字以及人物佛像等。《水浒传》中九纹龙史进,浪子燕青等皆刺得一身好花绣,说明宋代仍有刺青。宋后便少见。刺青唐代传入日本,迄今仍有满身刺五彩图形者。

98、斗鸡(晋):传统民间搏戏之一,在战国时期已很盛行。

99、猴戏(明):传统娱乐方式之一。汉代画像石中百戏图里有猴戏形象,可知我国驯猴作戏的历史甚早。

100、斗蟋蟀(清):传统民间搏戏之一,一项古老的娱乐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