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里的得到感——五年来我市住民消费生存转折综述

当下,购物可选实体店、网络平台,甚至可以私人订制;出行可选公交车、出租车,或者自驾车;学习新知识可参加面授培训,也可选择网络课程;消费维权可以到消费维权服务站,或者拨打消费者服务热线,还可以求助网络问政平台。

五年来,贵港市民的消费生活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消费能力逐年提升,商品消费或服务消费选择更多,消费平台层出不穷,消费环境更规范,消费者维权渠道更通畅。人民群众“购物车”里的获得感更多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得到满足。

“过去买菜就是那几样,现在品种太丰富了,一周都可以不重样。”每天早上,家住港北区贵城街道石羊塘社区的陈正香阿姨都骑着小三轮出来买菜,从石羊塘市场逛到牛岭市场,鲜虾、猪肉、豆腐、青菜,荤素搭配,营养又美味。

陈阿姨的感受印证着广大市民“购物车”里的变化。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人们的购买力也不断增强,换季置新衣、每年出门远游、电子产品频繁更新是常有的事。

与传统的农贸市场相比,大型商超里商品更是琳琅满目,国内国外、区内区外的商品应有尽有。此外,智能电饭煲、遥控热水器、智能窗帘等高端商品和健身套餐、线上线下互相融合的教育培训等私人订制消费服务逐渐被更多人选择。消费商品和服务的品类增多,大家的选择也从“有没有”向“好不好”转变,消费市场从追求数量逐渐向追求品质升级,还呈现个性化、多样性的特点。

市商务部门数据显示,2016—2020年,全市累计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404.3亿元,年均增长7.8%;今年上半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7.75亿元,同比增长19.9%。五年多来,随着全市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广大市民的购买力不断增强,可选择消费的商品和服务品类更多、品质更优,生活水平持续提高。

“几年前,想在网上买点东西,还得找市区的朋友帮收货,现在快递送到村口了,完全不用担心物流的问题。”家住港南区八塘街道高新村的曾彩霞女士是个“网购达人”。前些年,物流一般不配送至乡下,她网购只能委托市区的朋友帮接收。如今,物流行业快速发展,物流配送基本都到乡镇(街道),网购更便捷了。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覆盖,移动客户端广泛使用,网络购物已经成为多数人常态化的消费方式。如今,网络消费已经从普通的衣物、家居用品、装修材料等商品消费延伸到教育课程、旅游套餐、咨询服务等服务消费。图文并茂的商品展示方式已无法满足消费者的需求,360度动态观看的网络直播购物风生水起。网络购物配套的物流配送行业也蓬勃发展,

网上下单,三五天货物就送到家门口,甚至当天下单,第二天就收到货物,方便快捷。

五年来,我市电子商务发展势头迅猛。市商务部门数据显示,2016—2020年,全市电子商务交易额累计完成504亿元,年均增长10%,跨境电商交易额累计完成10亿元。我市还培育了2个交易额百亿元的电子商务集聚区、4家交易规模超亿元的电子商务平台企业;创建自治区级电子商务示范基地3家、自治区级电子商务示范企业10家;培育10个交易规模超千万元的网络零售品牌。全市规模以上商贸类企业电子商务应用率达到95%。

五年来,我市消费者权益保障制度不断完善,商品质量监管体制机制更成熟。在市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的推动下,目前我市建立消费维权教育基地85个,在商场、超市、企业、景区等设立消费维权服务站532个,在农村、社区设立消费者投诉站和12315联络站1152个。

大量维权案例表明,维护消费者权益的源头多数在经营者。五年来,我市以约谈、诚信经营和评选三“十”活动为抓手,引导经营者诚信经营、守法经营,先后开展了147次集中约谈,共约谈经营者658户(次)。积极调动和凝聚社会力量,引导市场各类主体,以及消费维权志愿者、消费者广泛参与“诚信经营放心消费”创建工作,目前已完成10个示范街区(商圈)的创建,参与创建的企业有281家、商店265个,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五年来,我市各级消委会与市场监管部门联合举办35场专题法律培训,直接培训经营业主1349人(次)。广泛开展消费教育,进学校、进乡村、进商场超市,举办现场宣传、专题教育等各类活动330多次,消费者维权意识不断提高,消费者信心进一步增强。我市消委会受理消费者投诉8098件,调解成功4046件,挽回经济损失2562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