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军第五次战役战报(志愿军军歌)

 

 

【文/寒柏陇卧子】注:如需转载,请事先告知并注明出处,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原创文章,全网删帖保护;抄袭侵权,必将追究责任。

60军的最早报告是在5月31日,当时战斗仍在发生,军部无法掌握详细情况,报告称:

(责任编辑:李亮 宋超)

由于敌人空中威胁太大,志愿军白天几乎无法作战,只能夜晚全力攻击。

这5位被就地免职的师级干部,包括2位师长、2位政委和1位代师长。

范弗里特

图片来自网络的百度图片,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

美军举手投降

李奇微认为,志愿军的优势在于强大的轻步兵战术,这也是美军从没有遭遇过的。

5月23日上午,在两个炮兵团和563团全力掩护下,560团可以说是卡着时间通过了清平川大桥,560团的危机解除了。但这不代表188师的麻烦没了。560团通过后没多久,韩军两个联队再次发动猛攻,563团力战不支,向清平川北岸后退,韩军步兵尾随而至,紧跟着跑步冲过大桥。

 

 

 

 

 

彭老总总结道:“但我们有我们的优势,我们的干部战士勇敢、坚强、能吃苦,我们有灵活的战略战术,同敌人打近战、夜战、运动战。我们部队有长期的实战经验,要发挥我们的长处。但要告诉我们的战士,在朝鲜作战不同于国内,打美国鬼子不同于打蒋介石。战略上看敌人是纸老虎,打的时候还要当真虎打,一点也不能马虎!要准备恶战,而且要准备场场都是恶战!”

可以说苏制武器的支援,使得志愿军的装备条件得到了改善,武器火力也得到了极大的增强。

64军渡江占领了长坡里。

杨得志与兵团领导研究战局

终于熬到黄昏了,这时侦察股长报告:发现一条日军修筑的旧公路,可以顺着山岗撤离。齐得雨大喜,命对准清平川南打掉所有炮弹,韩军误以为这是志愿军反击的炮兵火力准备,更加谨慎,于是改为转入防御。

麻扶摇向战士讲述创作经过

华夏辽阔的黄土地

1951年7月,180师司令部上报的《突围战斗减员统计表》显示:

电话那头传来杨得志的声音:“彭总,我与陈先瑞一起参加了64军党委会,通过检查分析,认为这次没完成任务的重要原因是对穿插和分割的战术学习不够,没有坚决实施突破,失掉了战机。当遇到敌人顽强阻击或突袭时,缺乏机动灵活的指挥。虽然部队打的很勇敢,但未能达到歼敌目的,反遭到很大伤亡。我军炮火也没有充分发挥威力。”

 

 

 

19兵团部进驻西安后,兵团一边整训一边生产。直到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兵团也做了准备。

抗美援朝打败美帝野心狼

长津湖战役发起之前, 由于连最起码的粮食、棉衣都很紧张,宋时轮没有听从主席的建议把预备队26军靠前布置,而是放到距离长津湖100公里的江津,所以美陆战1师突围时,九兵团20军、27军早已失去了战斗力,只能让26军救火堵住美军南退的道路。

长江、黄河,还有巍巍昆仑

他决定:

会议总结后认为没完成战役迂回断敌退路任务的主要原因是:这两个师的部分干部对“穿插”、“分割”战术学习不够,甚至错误的认为“敌在配备上有空隙可插时方能穿插”。因此在无空隙时,不敢坚决突破,犹豫不前,以至失掉战机;当遇敌顽强阻击或突袭时,又缺乏机动灵活的指挥。而采取平推的战法,甚至出现了指挥机关与部队脱节的严重问题,因而进展缓慢,造成拥挤,虽然部队打的很英勇,但未能达到歼敌目的,反遭很大伤亡。

 

63军渡江后,相继夺取了敌四个高地,穿越30里崎岖山路粉碎敌十多次阻击,攻占绀岳山;于25日突破了伪1师及英29旅主要防御地带,占领汶山、七峰山地区。

当“联合国军”实施反扑时,志愿军和人民军主力刚刚开始或正准备北移,防线出现多处空隙,致使美军“特遣队”得以乘隙而入。志愿军和人民军停止进攻,主力向后转移,本来是胜利回师的主动行动,却由于对“联合国军“反扑估计不足,部署不周,导致了转移初期十分被动的局面。

 

 

 

可是,“神”确实是被请来了,就是志愿军187师的神兵天降。

临撤军前,我们和当地群众共同栽了5000株树。种树时往往都是两个人在一起,一人挖坑,一人栽树、浇水。一般一个是志愿军,一个是当地老百姓。

 

5月22日的晚上,徐信站在洪川江南岸的高地上,四面八方都是枪声炮声,火光不断、此起彼伏。我说句老实话,看文章的你和写文章的我在那种情况下只有等死了,最多就是跟美国人、韩国人拼到最后。

纵使装备处于劣势,但是中国人行军打仗,自古便讲战术,懂谋略,更是懂得扬长避短,取长补短,洞悉敌军弱势,并发挥自身优势。

但谁知,就是在这样一种双方作战实力极不对等的情况下,我们居然在与美军的多次博弈中,接连取得了胜利,让美军都惊呼不可思议,那我们究竟是怎样赢的呢?

他们会告诉要不要战争

使得中朝双方的兵力能够得到极大的补充,其总兵力甚至已经达到了130万人,这其中志愿军的兵力就达95万人。而在这95万人中,作战部队就有多达15个军攻击77万人的兵力,后勤支援部队则占据18万人。